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列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全国水环境概况 | 第12页 |
1.1.2 我国农村水环境现状及污水特征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农村污水处理技术 | 第13-14页 |
1.2.2 国内农村污水处理技术 | 第14-16页 |
1.3 国内外污水处理模型模拟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3.1 活性污泥模型 | 第16-17页 |
1.3.2 固定生长好氧生物处理过程的数学模型 | 第17页 |
1.3.3 厌氧生物处理过程的数学模型 | 第17-18页 |
1.3.4 人工湿地模型模拟 | 第18页 |
1.4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及项目来源 | 第18-22页 |
1.4.1 研究的必要性和已有的工作基础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4.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4 课题来源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大深径比高效厌氧反应器污染物去除特性研究 | 第22-40页 |
2.1 大深径比高效厌氧反应器的设计思路 | 第2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2.1 实验装置 | 第22-23页 |
2.2.2 分析项目与方法 | 第23-24页 |
2.3 大深径比高效厌氧反应器的启动 | 第24-26页 |
2.3.1 接种污泥 | 第25页 |
2.3.2 启动过程及方法 | 第25-26页 |
2.4 不同水温条件下的运行参数优化研究 | 第26-35页 |
2.4.1 常水温条件下大深径比高效厌氧反应器的参数优化 | 第26-31页 |
2.4.2 低水温条件下大深径比高效厌氧反应器的参数优化 | 第31-35页 |
2.5 厌氧反应器运行特性分析 | 第35-39页 |
2.5.1 不同水温条件下厌氧反应器产气率比较 | 第35页 |
2.5.2 不同水温条件下厌氧反应器COD处理效果对比 | 第35-36页 |
2.5.3 不同水温条件下厌氧反应器进出水臭阈值对比 | 第36-37页 |
2.5.4 厌氧污泥特性研究 | 第37-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缺氧-跌水充氧单元污染物去除特性研究 | 第40-6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3.1.1 实验装置 | 第40-41页 |
3.1.2 分析项目与方法 | 第41-43页 |
3.2 缺氧反应器脱氮除臭条件参数优化研究 | 第43-52页 |
3.2.1 常水温条件下缺氧反应器脱氮除臭条件参数优化研究 | 第43-48页 |
3.2.2 低水温条件下缺氧反应器脱氮除臭条件参数优化研究 | 第48-52页 |
3.3 跌水充氧单元污染物去除效能 | 第52-57页 |
3.3.1 跌水充氧单元反应池DO分析 | 第53-54页 |
3.3.2 跌水充氧单元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 第54-57页 |
3.4 生物膜特性的研究 | 第57-58页 |
3.4.1 跌水充氧单元的生物量比较 | 第57页 |
3.4.2 跌水充氧单元的生物膜活性比较 | 第57-58页 |
3.4.3 跌水充氧单元生物膜的硝化潜力比较 | 第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不同类型人工湿地氮磷去除特性研究 | 第60-9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4页 |
4.1.1 实验装置 | 第60-62页 |
4.1.2 分析项目与方法 | 第62-63页 |
4.1.3 空心菜对不同形态氮及磷的吸收特性试验 | 第63页 |
4.1.4 水生蔬菜型人工湿地氨的挥发量试验 | 第63页 |
4.1.5 氮磷去除量计算方法 | 第63-64页 |
4.1.6 试验用水水质 | 第64页 |
4.2 水生蔬菜型人工湿地氮磷去除及资源化利用研究 | 第64-77页 |
4.2.1 水生蔬菜型人工湿地工艺特性研究 | 第64-72页 |
4.2.2 水生蔬菜型人工湿地内氮磷去除途径与资源化利用效率研究 | 第72-77页 |
4.3 潜流人工湿地运行方式优化与污染物去除特性研究 | 第77-85页 |
4.3.1 潜流人工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特性 | 第77-78页 |
4.3.2 潜流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特性 | 第78-84页 |
4.3.3 潜流人工湿地对磷的去除特性 | 第84-85页 |
4.4 水生蔬菜型人工湿地与潜流人工湿地组合系统的污染物去除特性研究 | 第85-88页 |
4.4.1 水力负荷对水生蔬菜/潜流人工湿地组合系统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85-87页 |
4.4.2 水力负荷对潜流/水生蔬菜人工湿地组合系统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87-88页 |
4.5 水生蔬菜的安全性评价 | 第88-91页 |
4.5.1 水芹菜食用安全性评价 | 第89页 |
4.5.2 空心菜食用安全性评价 | 第89-91页 |
4.6 生活污水中氮磷资源化安全利用的模式 | 第91页 |
4.6.1 人工湿地组合形式的确定 | 第91页 |
4.6.2 人工湿地工艺参数的选择 | 第9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五章 农村生活污水生物生态组合处理系统集成研究 | 第93-106页 |
5.1 大深径比厌氧反应器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93-95页 |
5.1.1 模型构建 | 第93-94页 |
5.1.2 模型应用 | 第94-95页 |
5.2 缺氧反应器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95-97页 |
5.2.1 模型构建 | 第95页 |
5.2.2 参数率定 | 第95-97页 |
5.2.3 模型应用 | 第97页 |
5.3 基于河流水质模型的跌水充氧反应器数学模型研究 | 第97-100页 |
5.3.1 模型构建 | 第97-98页 |
5.3.2 参数率定 | 第98-99页 |
5.3.3 模型应用 | 第99-100页 |
5.4 人工湿地处理单元数学模型研究 | 第100-101页 |
5.4.1 模型构建 | 第100-101页 |
5.4.2 模型应用 | 第101页 |
5.5 全流程耦合模型 | 第101-105页 |
5.5.1 耦合模型整合 | 第101-102页 |
5.5.2 模型应用 | 第102-10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6-108页 |
6.1 结论 | 第106-107页 |
6.2 创新点 | 第107页 |
6.3 建议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及参与的研究项目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