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基工程论文

PSInSAR技术在公路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主要符号说明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5页
        1.2.1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的发展第10-12页
        1.2.2 PSInSAR技术的研究进展第12-13页
        1.2.3 公路沉降监测的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组织安排第15-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页
        1.3.2 论文组织结构第15-16页
    1.4 本章小结第16-17页
第二章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理论基础第17-28页
    2.1 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原理第17-18页
    2.2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第18-22页
        2.2.1 InSAR基本原理第18-20页
        2.2.2 干涉相位组分分析第20-22页
    2.3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第22-26页
        2.3.1 两轨法第23页
        2.3.2 三轨法第23-24页
        2.3.3 四轨法第24-25页
        2.3.4 DInSAR技术的局限性第25-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8页
第三章 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PSInSAR)第28-35页
    3.1 PSInSAR基本原理第28-29页
    3.2 永久散射体的识别第29-32页
        3.2.1 相关系数阈值法第29-30页
        3.2.2 相位离差阈值法第30-31页
        3.2.3 振幅离差指数阈值法第31页
        3.2.4 相干系数和振幅离差双阈值法第31-32页
        3.2.5 振幅信息双阈值法第32页
    3.3 PSInSAR时序相位建模及解算第32-34页
    3.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京津高速公路沉降的监测流程第35-41页
    4.1 研究区域概况第35-36页
    4.2 实验数据第36-38页
        4.2.1 SAR影像数据第36-37页
        4.2.2 DEM数据第37-38页
    4.3 研究流程第38-39页
        4.3.1 沉降信息提取第38页
        4.3.2 沉降结果的对比分析第38页
        4.3.3 京津高速沉降原因分析第38页
        4.3.4 关键问题第38-39页
        4.3.5 处理流程第39页
    4.4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五章 京津高速公路沉降监测与分析实验第41-57页
    5.1 数据处理过程第41-48页
        5.1.1 干涉对的组合第41-44页
        5.1.2 差分干涉图生成第44-45页
        5.1.3 PS点的初选第45-46页
        5.1.4 大气相位的解算第46-47页
        5.1.5 沉降速率的提取第47-48页
    5.2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第48-53页
        5.2.1 速率场空间分布第48-52页
        5.2.2 累积沉降量时间序列分析第52-53页
    5.3 沉降原因分析第53-55页
        5.3.1 地下水开采对沉降的影响第53-54页
        5.3.2 动荷载对公路沉降的影响第54-55页
    5.4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7-59页
    6.1 结论第57-58页
    6.2 研究展望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3-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道路网瓶颈判别研究及其应用
下一篇:轨道交通简支梁桥振动特性与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