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网瓶颈判别研究及其应用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城市路网交通瓶颈成因及其特征分析 | 第18-30页 |
2.1 交通瓶颈概念界定 | 第18页 |
2.1.1 固定交通瓶颈概念 | 第18页 |
2.1.2 动态交通瓶颈概念 | 第18页 |
2.2 交通瓶颈成因分析 | 第18-20页 |
2.2.1 路段瓶颈成因分析 | 第18-20页 |
2.2.2 交叉口瓶颈成因分析 | 第20页 |
2.3 交通瓶颈特征分析 | 第20-28页 |
2.3.1 路段瓶颈交通流特征分析 | 第21-26页 |
2.3.2 交叉口瓶颈交通流特征分析 | 第26-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城市路网固定交通瓶颈判别 | 第30-47页 |
3.1 基于服务水平法的基本思想 | 第30页 |
3.2 固定路段瓶颈判别 | 第30-35页 |
3.2.1 路段现状交通流调查方法 | 第30-31页 |
3.2.2 路段通行能力的确定 | 第31-34页 |
3.2.3 固定路段交通瓶颈识别规则 | 第34-35页 |
3.3 固定交叉口瓶颈判别 | 第35-45页 |
3.3.1 固定交叉口瓶颈判别方法 | 第35-36页 |
3.3.2 交叉口现状交通流量调查方法 | 第36-37页 |
3.3.3 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确定 | 第37-40页 |
3.3.4 立体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确定 | 第40-43页 |
3.3.5 交叉口固定交通瓶颈判别规则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城市路网动态交通瓶颈判别 | 第47-69页 |
4.1 动态路阻函数模型构建 | 第47-52页 |
4.1.1 路阻函数阻抗的确定 | 第47页 |
4.1.2 路段阻抗函数─行程时间构成研究 | 第47-48页 |
4.1.3 排队处的集散波分析 | 第48-49页 |
4.1.4 动态阻抗模型方程式的确定 | 第49-51页 |
4.1.5 道路网交通出行路径阻抗的确定 | 第51-52页 |
4.2 路段动态阻抗模型仿真评价分析 | 第52-58页 |
4.2.1 仿真参数设定 | 第52-53页 |
4.2.2 仿真场景的建立 | 第53-55页 |
4.2.3 仿真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55-57页 |
4.2.4 模型评价 | 第57-58页 |
4.3 基于动态交通分配城区路网瓶颈识别与分析 | 第58-68页 |
4.3.1 动态交通分配的概念 | 第58-59页 |
4.3.2 随机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符号定义 | 第59-60页 |
4.3.3 模型流量守恒约束 | 第60-62页 |
4.3.4 最优控制目标函数的确定 | 第62页 |
4.3.5 基于Logit模型动态分配算法设计 | 第62-66页 |
4.3.6 动态交通瓶颈识别流程 | 第66-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城市路网瓶颈判别方法实例应用 | 第69-91页 |
5.1 南昌市交通拥堵成因分析 | 第69-70页 |
5.2 实例分析区域路网的确定 | 第70-71页 |
5.3 固定瓶颈识别实例分析 | 第71-78页 |
5.3.1 目标区域干道路网 | 第71-72页 |
5.3.2 数据调查 | 第72-75页 |
5.3.3 目标路网服务水平及瓶颈确定 | 第75-78页 |
5.4 动态瓶颈识别实例分析 | 第78-90页 |
5.4.1 基础信息描述 | 第78-80页 |
5.4.2 动态交通阻抗函数参数的标定 | 第80页 |
5.4.3 动态分配结果及瓶颈识别分析 | 第80-9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91-93页 |
6.1 主要工作回顾 | 第91页 |
6.2 本文研究的不足及今后需进一步研究工作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附表 | 第97-117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