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蓝细菌介绍 | 第13页 |
1.2 集胞藻PCC6803介绍 | 第13-14页 |
1.3 环境胁迫 | 第14-15页 |
1.3.1 信号接收和传导机制 | 第15页 |
1.3.2 双组分系统等的介绍 | 第15页 |
1.4 S2P级联 | 第15-18页 |
1.4.1 EFCσ因子介绍 | 第15-16页 |
1.4.2 抗σ因子介绍 | 第16-17页 |
1.4.3 S2P蛋白酶介绍 | 第17页 |
1.4.4 S2P级联介绍 | 第17-18页 |
1.5 集胞藻PCC6803中S2P蛋白酶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6 集胞藻PCC6803中胁迫响应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6.1 铵盐胁迫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6.2 渗透压胁迫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6.3 葡萄糖胁迫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7 论文立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7.1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突变体OE0528的构建 | 第24-45页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7页 |
2.2.1 材料和试剂 | 第25-26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26-27页 |
2.2.3 试剂的配制 | 第27-29页 |
2.2.4 实验步骤 | 第29-3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4页 |
2.3.1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37-38页 |
2.3.2 突变体OE0528的筛选 | 第38-39页 |
2.3.3 突变体OE0528在DNA水平的鉴定 | 第39-41页 |
2.3.4 突变体OE0528在RNA水平的鉴定 | 第41-43页 |
2.3.5 突变体OE0528的生长曲线 | 第43-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S2P蛋白酶Sll0528在非生物胁迫下的响应研究 | 第45-66页 |
3.1 引言 | 第45-46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3.2.2 实验设备 | 第46页 |
3.2.3 实验试剂的配制 | 第46-47页 |
3.2.4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9-65页 |
3.3.1 Sll0528对集胞藻响应铵盐胁迫非常重要 | 第49-57页 |
3.3.1.1 突变体Δsll0528在铵盐胁迫响应下的研究 | 第49-52页 |
3.3.1.2 突变体OE0528在铵盐胁迫响应下的研究 | 第52-56页 |
3.3.1.3 集胞藻响应铵盐胁迫的机制分析 | 第56-57页 |
3.3.2 Sll0528在集胞藻响应渗胁压迫中很关键 | 第57-62页 |
3.3.2.1 突变体OE0528对渗透压胁迫响应的研究 | 第57-62页 |
3.3.2.2 集胞藻响应渗透压胁迫的机理分析 | 第62页 |
3.3.3 探究Sll0528在其他胁迫下的响应 | 第62-65页 |
3.3.3.1 突变体OE0528没有更耐受高浓度氯化钠 | 第62-64页 |
3.3.3.2 突变体OE0528没有在高光下表现突出 | 第64-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Slr0643参与葡萄糖混养胁迫的机制研究 | 第66-88页 |
4.1 引言 | 第66-67页 |
4.2 材料和仪器 | 第67页 |
4.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67页 |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6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7-69页 |
4.3.1 集胞藻的培养 | 第67页 |
4.3.2 集胞藻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67-68页 |
4.3.3 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 第68页 |
4.3.4 转录组测序实验流程 | 第68-69页 |
4.3.5 转录组测序信息化分析流程 | 第69页 |
4.4 生理实验结果 | 第69-71页 |
4.5 测序实验结果 | 第71-86页 |
4.5.1 原始测序数据质控 | 第71-73页 |
4.5.2 GO注释和KEGG通路注释 | 第73-74页 |
4.5.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74-77页 |
4.5.4 slr0643敲除自养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情况(A/WTA) | 第77页 |
4.5.5 野生型混养相对自养差异表达基因情况(WTB/WTA) | 第77-79页 |
4.5.6 突变体混养相对自养差异表达基因情况(B/A) | 第79-80页 |
4.5.7 slr0643敲除混养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情况(B/WTB) | 第80-8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附件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