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景反射池在园林中的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1 水景艺术的必然要求 | 第11页 |
1.2.2 完美体现水景反射池景观修饰、空间特性 | 第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发展研究概论 | 第12-16页 |
1.4.1 国内发展研究概括 | 第12-15页 |
1.4.2 国外发展研究历程 | 第15-16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3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0-25页 |
2.1.1 水景 | 第20-23页 |
2.1.2 反射 | 第23-24页 |
2.1.3 水池 | 第24页 |
2.1.4 水景反射池 | 第24-25页 |
2.2 水景反射池相关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2.2.1 水景反射池成景原理 | 第25-26页 |
2.2.2 园林美学 | 第26页 |
2.2.3 景观生态学 | 第26-27页 |
2.2.4 环境心理学 | 第27页 |
2.2.5 人体工程学 | 第27-28页 |
2.2.6 导向性原理 | 第28-30页 |
3 水景反射池的概述及运用 | 第30-56页 |
3.1 水景反射池的分类 | 第30-38页 |
3.1.1 按形状分类 | 第30-33页 |
3.1.2 按起源分类 | 第33-34页 |
3.1.3 按驳岸分类 | 第34-36页 |
3.1.4 按水面与池顶面位置高低分类 | 第36-38页 |
3.2 水景反射池景观的特点 | 第38-39页 |
3.2.1 虚实交错 | 第38页 |
3.2.2 “镜”中有动 | 第38-39页 |
3.2.3 以小见大 | 第39页 |
3.3 水景反射池的功能 | 第39-45页 |
3.3.1 软化界面 | 第40-41页 |
3.3.2 扩展空间 | 第41-42页 |
3.3.3 聚集视线 | 第42-43页 |
3.3.4 提高生态环境效应 | 第43-44页 |
3.3.5 烘托场所精神 | 第44页 |
3.3.6 体现文化蕴涵 | 第44-45页 |
3.4 水景反射池与不同元素的结合 | 第45-52页 |
3.4.1 水景反射池与园林建筑的结合 | 第45-47页 |
3.4.2 水景反射池与园林小品的结合 | 第47-49页 |
3.4.3 水景反射池与植物的结合 | 第49-50页 |
3.4.4 水景反射池与地形的结合 | 第50-52页 |
3.5 水景反射池与空间、周边色彩的关系 | 第52-56页 |
3.5.1 水景反射池与空间关系 | 第52-53页 |
3.5.2 水景反射池与周边色彩的关系 | 第53-56页 |
4 水景反射池在园林中的理论与方法 | 第56-70页 |
4.1 水景反射池设计的原则 | 第56-59页 |
4.1.1 光影艺术 | 第56页 |
4.1.2 文化传承 | 第56-57页 |
4.1.3 低维护低造价和可持续 | 第57-58页 |
4.1.4 美观和艺术气息 | 第58-59页 |
4.2 水景反射池设计要素 | 第59-70页 |
4.2.1 平面设计 | 第59-60页 |
4.2.2 断面设计 | 第60-61页 |
4.2.3 给水排水设计 | 第61-63页 |
4.2.4 驳岸设计 | 第63-65页 |
4.2.5 池底铺装设计 | 第65-68页 |
4.2.6 景观灯设计 | 第68-70页 |
5 益阳沅江市三眼塘村树葬公园反射池设计 | 第70-104页 |
5.0 项目概括 | 第70页 |
5.1 场地风水分析 | 第70-71页 |
5.2 气候环境分析 | 第71页 |
5.3 总体布局 | 第71-73页 |
5.3.1 总平面设计 | 第71-72页 |
5.3.2 交通分析 | 第72-73页 |
5.4 树葬公园的水景反射池设计 | 第73-104页 |
5.4.1 水景反射池设计理念 | 第73-74页 |
5.4.2 水景反射池设计构思 | 第74页 |
5.4.3 水景反射池设计分析 | 第74-75页 |
5.4.4 水景反射池在树葬公园中的分布 | 第75-76页 |
5.4.5 水景反射池节点设计 | 第76-103页 |
5.4.6 给排水设计 | 第103-104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104-106页 |
6.1 结论 | 第104-105页 |
6.2 建议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