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论 | 第11-23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13-20页 |
1.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2.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6-20页 |
(三)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四)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21-23页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23-31页 |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6页 |
1. 接受 | 第23-24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 第24-25页 |
3.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 | 第25页 |
4.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 | 第25-26页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基本特征 | 第26-28页 |
1. 个性化与社会化 | 第26-27页 |
2. 能动性与受动性 | 第27页 |
3. 内化与外化 | 第27-28页 |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过程的构成 | 第28-31页 |
1. 接受认知过程——先导 | 第28-29页 |
2. 接受情感过程——动力 | 第29页 |
3. 接受意志过程——保证 | 第29-31页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表现及其成因分析 | 第31-38页 |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的表现 | 第31-34页 |
1. 闭锁心理障碍 | 第31-32页 |
2. 失衡心理障碍 | 第32页 |
3. 逆反心理障碍 | 第32页 |
4. 从众心理障碍 | 第32-33页 |
5. 随意心理障碍 | 第33-34页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 第34-38页 |
1. 根本原因——接受主体障碍因素 | 第34-35页 |
2. 客观原因——接受环境障碍因素 | 第35-37页 |
3. 诱发原因——接受客体障碍因素 | 第37-38页 |
三、借鉴心理学理论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主要路径与策略 | 第38-56页 |
(一) 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 | 第38-42页 |
1. 人文关怀策略——借鉴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关怀理念 | 第38-40页 |
2. 价值实现策略——借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倡导主体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40-42页 |
(二) 借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 | 第42-47页 |
1. 追本溯源策略——重视潜意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 第43-45页 |
2. 动力平衡策略——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人格的动态平衡发展 | 第45-47页 |
(三) 借鉴认知心理学理论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 | 第47-51页 |
1. 循序发展策略——借鉴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循序渐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 第47-49页 |
2. 正向引导策略——借鉴埃利斯合理情绪疗法,构建大学生个体情绪调控系统 | 第49-51页 |
(四) 借鉴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 | 第51-56页 |
1. 强正减负策略——借鉴斯金纳强化理论,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强化能力 | 第51-53页 |
2. 典型示范策略——借鉴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促进大学生正确行为模式的形成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