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

以第四产业为主导的新城规划研究--以本溪市沈溪新城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5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1.2 研究目的第16页
        1.1.3 研究意义第16页
    1.2 存在问题和方法第16-17页
        1.2.1 存在问题第16-17页
        1.2.2 研究方法第17页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第17-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研究框架第18-19页
    1.4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5页
        1.4.1 新城第19-21页
        1.4.2 第四产业第21-23页
        1.4.3 实例研究范围第23-25页
第二章 以第四产业为主导的新城理论基础与实践研究第25-43页
    2.1 产业为主导的新城理论基础第25-27页
        2.1.1 世界经济理论第25-26页
        2.1.2 产业空间理论第26-27页
        2.1.3 空间组织理论第27页
    2.2 第四产业类型与特征第27-32页
        2.2.1 第四产业类型第27-30页
        2.2.2 第四产业特征第30-32页
    2.3 以第四产业为主导的新城实践研究第32-41页
        2.3.1 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城市——硅谷、班加罗尔第32-36页
        2.3.2 以知识产业为主导的城市——筑波、尔湾第36-39页
        2.3.3 以医疗健康产业为主导的城市——曼谷第39-40页
        2.3.4 案例对比研究第40-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三章 以第四产业为主导的新城发展特征与规划原则第43-57页
    3.1 新城发展特征第43-48页
        3.1.1 与传统新城的对比研究第43-44页
        3.1.2 区域整体发展的一体化第44-45页
        3.1.3 区域空间发展的连贯性第45页
        3.1.4 新城建设发展的低碳化第45-46页
        3.1.5 产业集群的研产学结合第46-47页
        3.1.6 新城空间结构的网络化第47页
        3.1.7 产业发展方式的科学化第47-48页
    3.2 新城发展动力机制第48-53页
        3.2.1 区域协调发展第48-49页
        3.2.2 空间结构布局第49-50页
        3.2.3 宜居环境塑造第50页
        3.2.4 融入营销理念第50-51页
        3.2.5 注重产业培育第51-52页
        3.2.6 加强政策引导第52页
        3.2.7 创新体系机制第52-53页
    3.3 新城规划建设原则第53-54页
        3.3.1 区域优势原则第53页
        3.3.2 可持续发展原则第53页
        3.3.3 空间引导原则第53-54页
        3.3.4 弹性控制原则第54页
    3.4 本章小结第54-57页
第四章 以第四产业为主导的新城空间组织与规划策略第57-75页
    4.1 新城规划方法革新第57-59页
        4.1.1 动态规划的应用第57-58页
        4.1.2 超前规划的应用第58页
        4.1.3 弹性规划的应用第58-59页
    4.2 新城典型空间组织第59-65页
        4.2.1 创新的空间第59-60页
        4.2.2 文化的空间第60-62页
        4.2.3 健康的空间第62-63页
        4.2.4 流动的空间第63-64页
        4.2.5 生态的空间第64-65页
    4.3 新城规划发展策略第65-73页
        4.3.1 总体布局第65-66页
        4.3.2 空间结构第66-68页
        4.3.3 用地功能第68-69页
        4.3.4 产业组织第69-70页
        4.3.5 交通网络第70-73页
    4.4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五章 沈溪新城规划策略研究第75-95页
    5.1 沈溪新城总体规划研究与分析第75-83页
        5.1.1 规划理念与定位第75页
        5.1.2 总体规划分析第75-78页
        5.1.3 发展现状分析第78-81页
        5.1.4 面临问题分析第81页
        5.1.5 发展优势分析第81-82页
        5.1.6 发展策略确定第82-83页
    5.2 健康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第83-86页
        5.2.1 健康产业构建内容第83-84页
        5.2.2 健康产业规划手段第84-85页
        5.2.3 沈溪新城产业模式第85-86页
    5.3 健康发展引导新城建设第86-88页
        5.3.1 健康发展构建内容第86-87页
        5.3.2 健康发展规划手段第87页
        5.3.3 沈溪新城空间结构第87-88页
    5.4 健康环境营造新城氛围第88-91页
        5.4.1 健康环境构建内容第88-89页
        5.4.2 健康环境规划手段第89页
        5.4.3 沈溪新城总体风貌第89-91页
    5.5 健康生活体现新城魅力第91-95页
        5.5.1 健康生活构建内容第91-92页
        5.5.2 健康生活规划手段第92页
        5.5.3 沈溪新城交通网络第92-95页
第六章 沈溪新城张其寨片区空间发展模式第95-109页
    6.1 张其寨片区规划目标与原则第95-96页
        6.1.1 规划职能目标第95页
        6.1.2 片区规划原则第95-96页
    6.2 张其寨片区主导产业构成要素第96-98页
        6.2.1 产业高级投入要素第96-97页
        6.2.2 知识基础设施要素第97页
        6.2.3 政府政策引导要素第97-98页
        6.2.4 产业配套服务要素第98页
        6.2.5 学习创新网络要素第98页
    6.3 张其寨片区产业规划发展手段第98-101页
        6.3.1 产城一体化发展模式第98-99页
        6.3.2 高端医疗网络的构建第99-100页
        6.3.3 健康生活氛围的营造第100-101页
    6.4 张其寨片区空间规划建设布局第101-109页
        6.4.1 健康社区营造宜居生活第101-103页
        6.4.2 健康产业构建新城特色第103-104页
        6.4.3 绿色交通引领低碳发展第104-106页
        6.4.4 特色风貌体现新城魅力第106-109页
第七章 结论第10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5页
作者简介第115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5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实际项目第115-117页
致谢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混凝土碳汇的建筑设计优化研究
下一篇:沈阳历史建筑(现代部分)名录筛选与价值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