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凝土碳汇的建筑设计优化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1.1.1 地球温暖化 | 第16-17页 |
1.1.2 建筑碳排放 | 第17-18页 |
1.1.3 水泥生产碳排放大 | 第18页 |
1.1.4 全球碳失汇 | 第18-19页 |
1.2 研究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1.2.1 碳源 | 第19页 |
1.2.2 碳汇 | 第19页 |
1.2.3 碳失汇 | 第19页 |
1.2.4 混凝土碳汇 | 第19-20页 |
1.2.5 建筑全生命周期 | 第20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4.1 全球碳失汇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4.2 混凝土碳汇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24-25页 |
1.5.1 混凝土的碳汇分析 | 第24页 |
1.5.2 混凝土碳汇的影响因素及碳汇量核算方法 | 第24-25页 |
1.5.3 基于混凝土碳汇的建筑设计优化 | 第25页 |
1.5.4 混凝土建筑碳汇数据在城市空间的分布 | 第25页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1.6.1 文献研究与数据分析 | 第25页 |
1.6.2 调查实践与实验测试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建筑的碳源与碳汇分析 | 第28-38页 |
2.1 建筑的碳汇分析 | 第28-31页 |
2.1.1 碳元素的源和汇 | 第28页 |
2.1.2 碳收支不平衡 | 第28-29页 |
2.1.3 混凝土的碳汇 | 第29-30页 |
2.1.4 石灰砂浆的碳汇 | 第30-31页 |
2.1.5 水玻璃的碳汇 | 第31页 |
2.2 混凝土的碳排放分析 | 第31-34页 |
2.2.1 水泥生产碳排放大 | 第31-32页 |
2.2.2 混凝土碳排放量大 | 第32-33页 |
2.2.3 石灰碳排放量大 | 第33页 |
2.2.4 混凝土的污染与能耗 | 第33-34页 |
2.3 混凝土的碳源与碳汇对比 | 第34页 |
2.4 混凝土与其他建材的碳源与碳汇对比 | 第34-36页 |
2.4.1 混凝土与木材 | 第34-35页 |
2.4.2 混凝土与钢材 | 第35-36页 |
2.5 混凝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对比 | 第36-37页 |
2.5.1 混凝土与森林 | 第36页 |
2.5.2 混凝土与草地 | 第36页 |
2.5.3 混凝土与灌草丛 | 第36-37页 |
2.5.4 混凝土与农田 | 第37页 |
2.5.5 混凝土与水体 | 第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混凝土碳汇影响因素及碳汇量计算方法 | 第38-56页 |
3.1 混凝土碳汇过程分析 | 第38-39页 |
3.1.1 混凝土碳汇的科学依据 | 第38-39页 |
3.1.2 混凝土碳汇的进展模式 | 第39页 |
3.2 混凝土碳汇的影响因素 | 第39-43页 |
3.2.1 抗压强度(K_(CS)) | 第41页 |
3.2.2 暴露条件(K_(EC)) | 第41页 |
3.2.3 温度及相对湿度(RH) | 第41-42页 |
3.2.4 外表面裂缝 | 第42页 |
3.2.5 外表面覆盖(K_(CC)) | 第42页 |
3.2.6 周边CO_2浓度 | 第42-43页 |
3.3 生命周期内各阶段的混凝土碳汇量计算方法 | 第43-54页 |
3.3.1 建设阶段混凝土碳汇量计算 | 第44-45页 |
3.3.2 使用阶段混凝土碳汇量计算 | 第45-46页 |
3.3.3 拆除阶段混凝土碳汇量计算 | 第46-51页 |
3.3.4 二次使用阶段混凝土碳汇量计算 | 第51-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基于混凝土碳汇的建筑设计优化 | 第56-78页 |
4.1 建筑的立面设计 | 第56-65页 |
4.1.1 建筑表面材料的运用 | 第57-62页 |
4.1.2 建筑表面形式的优化 | 第62-65页 |
4.2 混凝土与其他材料的混合应用 | 第65-67页 |
4.2.1 混凝土与木材的结合 | 第65页 |
4.2.2 混凝土与砖石的结合 | 第65-66页 |
4.2.3 混凝土与玻璃的结合 | 第66页 |
4.2.4 混凝土与金属的结合 | 第66-67页 |
4.3 建筑结构构件的完善 | 第67-72页 |
4.3.1 混凝土墙体的优化完善 | 第67-68页 |
4.3.2 混凝土楼屋面的优化完善 | 第68-70页 |
4.3.3 混凝土地面的优化完善 | 第70-71页 |
4.3.4 混凝土楼梯及室外台阶的优化完善 | 第71-72页 |
4.4 建筑的细部处理 | 第72-74页 |
4.4.1 建筑细部形态处理 | 第72页 |
4.4.2 建筑细部技术与功能处理 | 第72-73页 |
4.4.3 建筑细部人性化处理 | 第73-74页 |
4.5 混凝土室外景观的营造 | 第74-75页 |
4.5.1 清水混凝土景观墙 | 第74页 |
4.5.2 清水混凝土台阶、平台及坡道 | 第74-75页 |
4.5.3 清水混凝土水池 | 第75页 |
4.5.4 清水混凝土花坛及树池 | 第7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5-78页 |
第五章 建筑实例的设计优化与评价 | 第78-92页 |
5.1 建筑的碳汇比较 | 第78-81页 |
5.1.1 建筑类型划分 | 第78-79页 |
5.1.2 建筑碳汇量计算结果 | 第79-80页 |
5.1.3 不同类型建筑的碳汇分析 | 第80页 |
5.1.4 同种类型建筑的碳汇分析 | 第80页 |
5.1.5 建筑单体到建筑群体的碳汇分析 | 第80-81页 |
5.2 建筑实例的选取 | 第81页 |
5.3 建筑实例的碳汇分析 | 第81-82页 |
5.3.1 建筑实例概况 | 第81页 |
5.3.2 建筑实例的碳汇分析 | 第81-82页 |
5.4 建筑实例的设计优化与评价 | 第82-91页 |
5.4.1 建筑立面的设计优化 | 第82-83页 |
5.4.2 建筑结构构件的设计优化 | 第83-85页 |
5.4.3 建筑的细部处理 | 第85-87页 |
5.4.4 建筑实例的优化评价 | 第87-9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混凝土碳汇数据在城市中的应用与分析 | 第92-100页 |
6.1 蒲河新城概况 | 第92-93页 |
6.2 蒲城新城的建筑碳汇空间分布 | 第93-96页 |
6.2.1 用地性质 | 第93页 |
6.2.2 建筑用地分类 | 第93-94页 |
6.2.3 建筑容量空间分布 | 第94-95页 |
6.2.4 建筑碳汇空间分布 | 第95-96页 |
6.3 蒲城新城的建筑碳排放空间分布 | 第96-98页 |
6.3.1 建筑碳排放系数 | 第96-97页 |
6.3.2 建筑碳排放空间分布 | 第97-98页 |
6.3.3 蒲河新城实际碳排放量的空间分布 | 第98页 |
6.4 蒲城新城的碳汇与碳排放比较 | 第9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七章 结语混凝土建筑材料的发展前景 | 第100-104页 |
7.1 混凝土建筑材料的效益评价 | 第100-103页 |
7.1.1 表现力的提升 | 第100-101页 |
7.1.2 混凝土技术的提升 | 第101页 |
7.1.3 混凝土生态效益的提升 | 第101-103页 |
7.2 混凝土建筑材料的发展前景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附录 | 第108-114页 |
作者简介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