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M的数字流域时空特征及提取研究
|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绪论 | 第20-49页 |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20-23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20-22页 |
| 1.1.2 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47页 |
| 1.2.1 洼地与平地处理 | 第23-32页 |
| 1.2.2 流向分析 | 第32-37页 |
| 1.2.3 汇流分析 | 第37-39页 |
| 1.2.4 虚拟水系提取与编码 | 第39-46页 |
| 1.2.5 流域划分 | 第46-47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47页 |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47-49页 |
| 2 数字流域时空特征 | 第49-60页 |
| 2.1 树状流域 | 第49-51页 |
| 2.2 公共流域 | 第51-54页 |
| 2.3 动态流域 | 第54-56页 |
| 2.4 内流流域 | 第56-59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3 流域特征快速提取 | 第60-90页 |
| 3.1 流域特征快速提取原理 | 第60-63页 |
| 3.2 洼地与平地处理 | 第63-80页 |
| 3.2.1 洼地填平 | 第63-66页 |
| 3.2.2 平地增高 | 第66-80页 |
| 3.3 流向分析 | 第80-81页 |
| 3.4 快速汇流分析 | 第81-85页 |
| 3.4.1 汇流树构建 | 第82-84页 |
| 3.4.2 汇流累积量计算 | 第84-85页 |
| 3.5 虚拟水系提取与编码 | 第85-88页 |
| 3.6 子流域划分 | 第88-89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 4 公共流域提取 | 第90-105页 |
| 4.1 公共流域提取原理 | 第90-93页 |
| 4.2 无实测水系约束的公共流域提取 | 第93-98页 |
| 4.2.1 分叉河流提取 | 第93-95页 |
| 4.2.2 虚拟水系拓扑关系构建 | 第95-96页 |
| 4.2.3 虚拟水系地理编码 | 第96-97页 |
| 4.2.4 公共流域划分 | 第97-98页 |
| 4.3 实测水系约束的公共流域提取 | 第98-104页 |
| 4.3.1 实测水系拓扑关系构建 | 第98-101页 |
| 4.3.2 实测水系地理编码 | 第101页 |
| 4.3.3 实测水系约束 | 第101-102页 |
| 4.3.4 公共流域划分 | 第102-104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 5 动态流域提取 | 第105-117页 |
| 5.1 动态流域提取原理 | 第105-107页 |
| 5.2 实测水系拓扑关系构建 | 第107-109页 |
| 5.3 实测水系地理编码 | 第109-113页 |
| 5.4 实测水系约束 | 第113-114页 |
| 5.5 动态流域划分 | 第114-116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 6 内流流域提取 | 第117-125页 |
| 6.1 内流流域提取原理 | 第117-119页 |
| 6.2 内流流域种子区域识别 | 第119-121页 |
| 6.3 内流流域提取 | 第121-124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 7 实验与分析 | 第125-136页 |
| 7.1 树状流域 | 第125-127页 |
| 7.2 公共流域 | 第127-128页 |
| 7.3 动态流域 | 第128-129页 |
| 7.4 内流流域 | 第129-132页 |
| 7.5 综合实验 | 第132-136页 |
| 8 总结与展望 | 第136-138页 |
| 8.1 主要研究工作 | 第136-137页 |
| 8.2 创新点 | 第137页 |
| 8.3 展望 | 第137-1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8-147页 |
| 作者简介 | 第147-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