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科学研究工作论文

多维邻近视角下美国高校科研合作的空间演化与动力机制研究

内容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4页
第1章 绪论第23-39页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第23-27页
        1.1.1 研究背景第23-25页
        1.1.2 研究问题第25-27页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27-28页
    1.3 研究构思及研究方法第28-33页
        1.3.1 研究构思第28-30页
        1.3.2 研究方法第30-33页
    1.4 论文框架第33-35页
    1.5 论文特色及创新第35-39页
第2章 多维邻近性与科研合作研究进展第39-49页
    2.1 邻近性维度的划分与应用第39-41页
    2.2 地理邻近性与科研合作第41-43页
    2.3 认知邻近性与科研合作第43-44页
    2.4 社会邻近性与科研合作第44-45页
    2.5 制度邻近性与科研合作第45-46页
    2.6 多维邻近性的相互作用与科研合作第46页
    2.7 多维邻近性与科研合作的研究评述第46-49页
第3章 基础理论梳理第49-69页
    3.1 科研合作相关理论第49-57页
        3.1.1 科研合作的内涵第49-51页
        3.1.2 科研合作的动因第51-52页
        3.1.3 科研合作的影响因素第52-56页
        3.1.4 科研合作的意义第56-57页
    3.2 邻近性基本理论第57-61页
        3.2.1 地理邻近性第57-59页
        3.2.2 认知邻近性第59页
        3.2.3 社会邻近性第59-60页
        3.2.4 制度邻近性第60-61页
    3.3 空间结构理论第61-63页
        3.3.1 增长极理论第61-62页
        3.3.2 核心-边缘理论第62页
        3.3.3 点轴发展理论第62-63页
    3.4 复杂网络理论第63-66页
    3.5 自组织理论第66-67页
    3.6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4章 美国高校及其科学研究的空间特征第69-95页
    4.1 美国高等教育背景第69-73页
        4.1.1 美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第69-71页
        4.1.2 美国高等学校的分类第71-73页
    4.2 美国高等学校的空间特征第73-75页
    4.3 美国高校集聚群的界定第75-87页
        4.3.1 聚类方法的选择第76-78页
        4.3.2 OPTICS聚类分析第78-79页
        4.3.3 美国高校空间聚类第79-87页
    4.4 美国高校科研的空间特征第87-93页
        4.4.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第87-88页
        4.4.2 数据检索与数据校正第88-90页
        4.4.3 高校科研投入的空间集聚第90-92页
        4.4.4 高校科研产出的空间集聚第92-93页
    4.5 本章小结第93-95页
第5章 美国高校科研合作强度的空间演化第95-109页
    5.1 案例分析法第95-99页
        5.1.1 中观尺度案例选择第95-98页
        5.1.2 微观尺度案例选择第98-99页
    5.2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第99-101页
    5.3 多尺度高校科研合作强度空间演化第101-107页
        5.3.1 宏观尺度高校科研合作强度空间演化第101-103页
        5.3.2 中观尺度高校科研合作强度空间演化第103-105页
        5.3.3 微观尺度高校科研合作强度空间特征第105-107页
    5.4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6章 美国高校科研合作网络的空间演化第109-143页
    6.1 社会网络分析法第109-116页
        6.1.1 SNA的应用第110-111页
        6.1.2 拓扑结构测度第111-113页
        6.1.3 子群结构测度第113-115页
        6.1.4 节点特征测度第115-116页
    6.2 多尺度高校科研合作网络的空间演化第116-131页
        6.2.1 宏观尺度高校科研合作网络空间演化第116-124页
        6.2.2 中观尺度高校科研合作网络空间演化第124-127页
        6.2.3 微观尺度高校科研合作网络空间特征第127-131页
    6.3 高校科研合作网络模式及空间特征第131-140页
        6.3.1 成长型科研合作网络第131-132页
        6.3.2 桥梁型科研合作网络第132-135页
        6.3.3 双核型科研合作网络第135-137页
        6.3.4 单核型科学研究模式第137-139页
        6.3.5 科研合作网络空间演化规律第139-140页
    6.4 本章小结第140-143页
第7章 美国高校科研合作宏观动力机制第143-163页
    7.1 研究方法第143-145页
        7.1.1 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第143-144页
        7.1.2 随机行动者模型第144-145页
    7.2 高校科研合作强度的影响机制第145-154页
        7.2.1 实证模型构建第145-146页
        7.2.2 模型变量测度第146-149页
        7.2.3 宏观尺度高校科研合作强度影响机制分析第149-151页
        7.2.4 中观尺度高校科研合作强度影响机制分析第151-154页
    7.3 高校科研合作网络的演化机制第154-161页
        7.3.1 实证模型构建第154-156页
        7.3.2 模型变量测度第156-158页
        7.3.3 宏观尺度高校科研合作网络的演化动因分析第158-161页
    7.4 本章小结第161-163页
第8章 美国高校科研合作微观决策机理第163-193页
    8.1 问卷访谈设计第163-168页
        8.1.1 调研方案第163-167页
        8.1.2 调研对象第167-168页
        8.1.3 调研开展第168页
    8.2 调研结果分析第168-189页
        8.2.1 理论框架第168-170页
        8.2.2 样本简况第170-174页
        8.2.3 高校科研合作的行为态度分析第174-175页
        8.2.4 高校科研合作的主观规范分析第175-180页
        8.2.5 高校科研合作的知觉行为控制第180-189页
    8.3 本章小结第189-193页
第9章 结论与讨论第193-207页
    9.1 研究结论第193-201页
    9.2 研究启示第201-204页
        9.2.1 发挥引导作用,激发科研人员校际合作动力第201-202页
        9.2.2 完善配套机制,保障高校科研合作顺利运行第202-203页
        9.2.3 搭建交流平台,建立增强高校科研合作关系第203-204页
    9.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204-207页
参考文献第207-223页
附录1: 高校校际科研合作调查问卷(科研人员适用)第223-229页
附录2: 高校校际科研合作调查问卷(研究生适用)第229-235页
附录3: 实地访谈提纲第235-237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237-239页
致谢第239-242页

论文共2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弓形虫移动联结复合物成员棒状体颈部蛋白4的功能研究
下一篇:中国企业R&D国际化:区位选择与空间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