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文化的历史发展及美学解读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图表目录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西湖是历史城市普遍存在的风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理解我国传统整体环境观 | 第13-14页 |
1.2.2 对当代西湖风景维护的启发 | 第14-15页 |
1.3 研究对象及重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5-17页 |
1.3.2 研究重点 | 第17页 |
1.4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4.1 国内对西湖及其形成的文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2 国外对西湖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1-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2-24页 |
2 历代西湖数量统计与区域分布 | 第24-46页 |
2.1 西湖历史文献的检索与归类 | 第24-27页 |
2.1.1 西湖历史文献分类 | 第24-25页 |
2.1.2 西湖历史文献的整理归类 | 第25-27页 |
2.2 历代西湖的数量统计 | 第27-35页 |
2.2.1 始建西湖的数量统计 | 第28-29页 |
2.2.2 各朝代西湖数量统计 | 第29-35页 |
2.3 西湖分布特征 | 第35-44页 |
2.3.1 西湖与城市的区位关系 | 第35-38页 |
2.3.2 历代西湖地域分布 | 第38-44页 |
2.4 小结 | 第44-46页 |
3 西湖蓬勃发展的背景及建设动因分析 | 第46-82页 |
3.1 西湖蓬勃发展的背景 | 第46-55页 |
3.1.1 城市生活影响西湖演变 | 第46-49页 |
3.1.2 城市水利推动西湖建设 | 第49-52页 |
3.1.3 城市风水促进西湖发展 | 第52-55页 |
3.2 西湖建设动因的统计分析 | 第55-64页 |
3.2.1 西湖建设动因分类 | 第55-61页 |
3.2.2 西湖建设动因统计 | 第61-63页 |
3.2.3 西湖建设的主导因子 | 第63-64页 |
3.3 建设动因的演进分析 | 第64-71页 |
3.3.1 唐朝以前——基础设施的城防建设 | 第65页 |
3.3.2 唐朝——民生工程的水利建设为主 | 第65-67页 |
3.3.3 宋朝至清朝——城市形胜的风景营建为主 | 第67-71页 |
3.4 著名西湖的建设过程中动因变化 | 第71-80页 |
3.4.1 杭州西湖 | 第71-75页 |
3.4.2 惠州西湖 | 第75-77页 |
3.4.3 福州西湖 | 第77-80页 |
3.5 小结 | 第80-82页 |
4 “西湖”文化的形成及美学解读 | 第82-106页 |
4.1 “西湖”文化的形成 | 第82-83页 |
4.2 西湖文献中美学意象词统计分析 | 第83-92页 |
4.2.1 《永乐大典六模湖》美学意象词统计 | 第84-89页 |
4.2.2 《永乐大典六模湖》美学意象词对比分析 | 第89-92页 |
4.3 “西湖”文化的审美 | 第92-105页 |
4.3.1 自然之美 | 第93-98页 |
4.3.2 人文之美 | 第98-100页 |
4.3.3 仁义之美 | 第100-102页 |
4.3.4 生活之美 | 第102-105页 |
4.4 小结 | 第105-106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4页 |
附录 | 第114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