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高校书院建筑模式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解析 | 第13-15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2.2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4-15页 |
1.3 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 第15-17页 |
1.3.1 教育学领域的研究 | 第15页 |
1.3.2 建筑学领域的研究 | 第15-17页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书院制”的相关概述 | 第19-25页 |
2.1 “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的理念 | 第19-20页 |
2.2 “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下大学生的行为特点 | 第20-21页 |
2.3 国内外高校“书院制”的发展概况 | 第21-24页 |
2.3.1 国外高校“书院制”的发展概况 | 第21-23页 |
2.3.2 港澳高校“书院制”发展概况 | 第23页 |
2.3.3 我国国内高校“书院制”发展概况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港澳高校书院建筑案例调研分析 | 第25-44页 |
3.1 调研对象及内容 | 第25页 |
3.2 调研对象分类 | 第25-26页 |
3.3 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调研分析 | 第26-30页 |
3.4 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调研分析 | 第30-34页 |
3.5 香港中文大学晨兴书院调研分析 | 第34-37页 |
3.6 香港中文大学伍宜孙书院调研分析 | 第37-40页 |
3.7 香港中文大学善衡书院调研分析 | 第40-43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港澳高校书院建筑模式总结 | 第44-75页 |
4.1 功能模式总结 | 第44-49页 |
4.1.1 功能构成 | 第44-46页 |
4.1.2 功能组织 | 第46-49页 |
4.2 空间模式总结 | 第49-61页 |
4.2.1 外部空间 | 第49-52页 |
4.2.2 内部空间 | 第52-61页 |
4.3 交通模式总结 | 第61-66页 |
4.3.1 外部交通 | 第61-63页 |
4.3.2 内部流线 | 第63-66页 |
4.4 管理模式总结 | 第66-68页 |
4.4.1 管理机构及成员 | 第66-67页 |
4.4.2 管理方式 | 第67-68页 |
4.5 港澳高校书院建筑模式特点总结 | 第68-74页 |
4.5.1 高效性 | 第68-70页 |
4.5.2 复合性 | 第70页 |
4.5.3 交往性 | 第70-72页 |
4.5.4 归属感 | 第72-7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港澳高校书院建筑模式的启迪 | 第75-87页 |
5.1 我国国内高校学生生活区存在问题 | 第75-80页 |
5.1.1 规划布局松散 | 第75页 |
5.1.2 建筑功能单一 | 第75-78页 |
5.1.3 交往空间单调 | 第78-79页 |
5.1.4 归属感缺乏 | 第79-80页 |
5.2 我国国内高校学生生活区优化建议 | 第80-86页 |
5.2.1 规模小型化 | 第80-82页 |
5.2.2 建筑功能复合化 | 第82-84页 |
5.2.3 交往空间多样化 | 第84-85页 |
5.2.4 归属感营造 | 第85-8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结语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附录 | 第90-92页 |
图表清单 | 第92-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附件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