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传统街巷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以河源太平街区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 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解析第13-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页
        1.3.2 相关概念解析第13-15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5-17页
        1.4.1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2 技术路线第16-17页
第二章 城市更新理论第17-25页
    2.1 城市更新内涵及相关操作方式第17-18页
        2.1.1 城市更新的内容第17页
        2.1.2 城市更新的方式第17-18页
        2.1.3 城市更新的动力第18页
    2.2 城市更新目标第18-22页
        2.2.1 城市更新利益主体第19-21页
        2.2.2 城市更新目标层次第21-22页
    2.3 城市更新原则第22-23页
    2.4 城市更新与传统街巷更新第23-24页
    2.5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传统街巷特征分析第25-41页
    3.1 传统街巷的地域性第25-27页
        3.1.1 街巷布局的地域性第25-26页
        3.1.2 街巷空间的地域性第26页
        3.1.3 街巷建筑的地域性第26-27页
    3.2 传统街巷体系构成第27-34页
        3.2.1 传统街巷体系的肌理第27-28页
        3.2.2 传统街巷体系的结构第28-30页
        3.2.3 传统街巷体系的形态第30-34页
        3.2.4 传统街巷体系的公共空间节点第34页
    3.3 传统街巷物质构成第34-38页
        3.3.1 底界面第35-36页
        3.3.2 侧界面第36-37页
        3.3.3 顶界面第37-38页
    3.4 传统街巷功能第38-40页
        3.4.1 交通组织功能第38页
        3.4.2 经济活动功能第38-39页
        3.4.3 文化生活功能第39-40页
    3.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典型案例与传统街巷更新的基本策略第41-64页
    4.1 典型案例的选择第41-42页
    4.2 典型案例及其策略应用第42-52页
        4.2.1 绍兴仓桥直街第42-44页
        4.2.2 北京南池子第44-46页
        4.2.3 成都宽窄巷子第46-48页
        4.2.4 苏州桐芳巷第48-51页
        4.2.5 对典型案例的批判性总结第51-52页
    4.3 传统街巷更新的基本策略第52-63页
        4.3.1 传统街巷非物质环境更新策略第53-57页
        4.3.2 传统街巷活力保存与促进策略第57-59页
        4.3.3 传统街巷物质环境更新策略第59-63页
    4.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河源太平街区街巷空间的形成、特征与现状第64-94页
    5.1 河源历史沿革第64-66页
        5.1.1 河源建置的沿革第64页
        5.1.2 河源城市的演变过程第64-65页
        5.1.3 河源人口变迁第65-66页
    5.2 河源旧城空间形态第66-69页
        5.2.1 河源旧城整体格局第66-67页
        5.2.2 河源旧城空间结构第67-69页
    5.3 河源旧城街巷空间第69-79页
        5.3.1 旧城街巷变迁第69-71页
        5.3.2 旧城街巷空间结构第71-75页
        5.3.3 旧城街巷空间形态第75-78页
        5.3.4 旧城街巷活动第78-79页
    5.4 河源旧城传统建筑第79-86页
        5.4.1 客家民居第79-82页
        5.4.2 骑楼第82-86页
    5.5 河源太平街现状第86-93页
        5.5.1 街区现存问题第87-88页
        5.5.2 功能现状第88-89页
        5.5.3 街区社会网络第89页
        5.5.4 街巷空间体系现状第89-91页
        5.5.5 底界面现状第91-92页
        5.5.6 侧界面现状第92-93页
    5.6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六章 河源太平街区街巷空间更新策略第94-119页
    6.1 太平街区街巷更新原则第94-97页
        6.1.1 有层次的整体性保护第94-95页
        6.1.2 延续街巷的历史性第95页
        6.1.3 维持街巷的原真性第95-96页
        6.1.4 提高街巷的活力第96页
        6.1.5 注重公众参与第96-97页
    6.2 太平街区街巷非物质环境更新策略第97-99页
        6.2.1 经济策略第97-98页
        6.2.2 社会策略第98页
        6.2.3 文化策略第98-99页
    6.3 太平街区街巷活力保存与促进策略第99-104页
        6.3.1 社会网络保存第99-101页
        6.3.2 功能混合第101-102页
        6.2.3 提高街巷空间可达性第102-103页
        6.3.4 鼓励慢速交通第103-104页
    6.4 太平街区街巷物质环境更新策略第104-118页
        6.4.1 街巷肌理结构的修复与调整第104-106页
        6.4.2 街巷空间形态控制第106页
        6.4.3 建立适应当代生活模式的公共空间体系第106-109页
        6.4.4 底界面更新策略第109-111页
        6.4.5 侧界面更新策略第111-116页
        6.4.6 顶界面更新策略第116-118页
    6.5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结论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限额设计方法在造价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港澳高校书院建筑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