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9页 |
图表目录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2-14页 |
1.2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3 研究选题和意义 | 第15-18页 |
1.3.1 研究选题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1.4.1 邻里环境 | 第18页 |
1.4.2 上海里弄街区 | 第18-19页 |
1.4.3 适应性更新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20-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2 上海现存里弄街区现状研究 | 第22-50页 |
2.1 里弄街区的历史沿革 | 第22-25页 |
2.2 里弄街区的现状 | 第25-29页 |
2.2.1 居住人口过度,组成复杂,邻里关系疏离 | 第26-27页 |
2.2.2 房屋老化严重,缺乏日常维护 | 第27-28页 |
2.2.3 生活设施不全,存在安全隐患 | 第28页 |
2.2.4 房屋产权混乱,管理困难 | 第28-29页 |
2.3 里弄街区的邻里环境与交往行为研究 | 第29-34页 |
2.3.1 里弄街区的邻里环境 | 第29-32页 |
2.3.2 邻里交往行为分析 | 第32-34页 |
2.4 更新必要性研究 | 第34-37页 |
2.4.1 延续城市文脉和邻里环境的必要 | 第34-35页 |
2.4.2 保存城市住区历史演变研究样本的必要 | 第35-36页 |
2.4.3 提升社区活力的必要 | 第36页 |
2.4.4 改善社会低收入群体生活条件的必要 | 第36-37页 |
2.5 里弄街区四种保护与更新模式的分析与启示 | 第37-50页 |
2.5.1 新天地模式——商业旅游开发 | 第37-41页 |
2.5.2 田子坊模式——保留原住民,引入文化创意产业 | 第41-43页 |
2.5.3 建业里模式——原样原修,推倒重建 | 第43-45页 |
2.5.4 步高里模式——原生态的保护模式 | 第45-46页 |
2.5.5 四种保护与更新模式的启示 | 第46-50页 |
3 里弄街区适应性更新的认识与定位 | 第50-62页 |
3.1 适应性更新的现实基础 | 第50-51页 |
3.1.1 城市化进程的转型 | 第50页 |
3.1.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发展演变 | 第50-51页 |
3.1.3 改善民生的政策推动 | 第51页 |
3.2 适应性更新的理论基础 | 第51-55页 |
3.2.1 历史环境的整体保护 | 第51-53页 |
3.2.2 旧建筑的再利用 | 第53-54页 |
3.2.3 社区营造理念 | 第54-55页 |
3.3 适应性更新的目标 | 第55-56页 |
3.3.1 满足历史环境保护要求 | 第55-56页 |
3.3.2 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 第56页 |
3.4 适应性更新的原则 | 第56-62页 |
3.4.1 强调对邻里空间的优化 | 第56-57页 |
3.4.2 强调原住民利益 | 第57-58页 |
3.4.3 强调社区自我发展 | 第58-59页 |
3.4.4 强调“渐进式”的动态发展 | 第59页 |
3.4.5 强调指向性和多样化的更新模式 | 第59-62页 |
4 里弄街区适应性更新的方法研究 | 第62-72页 |
4.1 政府功能层面——更新政策的设计 | 第62页 |
4.2 设计方法层面——研究式设计的引导 | 第62-66页 |
4.2.1 多学科、多理论的融会综合研究 | 第63-65页 |
4.2.2 真实、详尽的基础信息收集 | 第65页 |
4.2.3 主题性的分析研究 | 第65-66页 |
4.3 社会结构层面——社交网络的修复 | 第66-69页 |
4.3.1 旧街坊邻里关系的维系 | 第66-67页 |
4.3.2 新旧街坊邻里关系的建立 | 第67-68页 |
4.3.3 社区运营层面的介入 | 第68-69页 |
4.4 空间环境层面——邻里环境的优化 | 第69-72页 |
4.4.1 明晰邻里环境的层次化结构 | 第69-70页 |
4.4.2 公共交往空间的拓展 | 第70-71页 |
4.4.3 保护和整治住宅单元 | 第71-72页 |
5 设计实践:上海市瑞康里、瑞庆里街区更新设计 | 第72-104页 |
5.1 项目背景与概况 | 第72-77页 |
5.1.1 项目背景 | 第72页 |
5.1.2 设计目标与意义 | 第72-73页 |
5.1.3 项目概况 | 第73-77页 |
5.2 街区混合功能的开发 | 第77-85页 |
5.2.1 应对“五方杂处”的功能植入 | 第77-81页 |
5.2.2 新交往行为引导下的功能更新 | 第81-84页 |
5.2.3 共享空间与私宅空间的功能置换 | 第84-85页 |
5.3 街区交往空间的层次梳理 | 第85-97页 |
5.3.1 城市尺度——利用水系整合街区周边空间资源 | 第86-90页 |
5.3.2 街区尺度——营造多功能的社区公共活动边界空间 | 第90-95页 |
5.3.3 邻里尺度——引入巷弄底层休憩空间和屋顶花园 | 第95-97页 |
5.4 里弄街区住宅单元的整治 | 第97-104页 |
5.4.1 结构体系的优化 | 第97-98页 |
5.4.2 空间组合的重置 | 第98-102页 |
5.4.3 生态技术的应用 | 第102-10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4页 |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附录 | 第110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