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19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3-15页 |
(一) 社会工作的发展与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 第13-14页 |
(二) 个人实践过程中的体会 | 第14-15页 |
二、研究的问题 | 第15-16页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一) 研究的目的 | 第16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一)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 第17页 |
(二) 社会工作督导 | 第17页 |
(三) 项目社工 | 第17-18页 |
(四) 督导模式 | 第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19-28页 |
一、境外社会工作督导的模式 | 第19-23页 |
(一) 境外社会工作督导模式的发展 | 第19页 |
(二) 从不同维度对过往督导模式进行分类 | 第19-23页 |
二、境内社会工作督导的模式 | 第23-26页 |
(一) 境内社会工作督导研究概况 | 第23-24页 |
(二) 境内社会工作督导的模式 | 第24-26页 |
三、过往研究总结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第28-34页 |
一、本研究的研究视角 | 第28-29页 |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29-30页 |
(一) 质性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29页 |
(二) 长度访谈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29-30页 |
三、长度访谈研究方法的操作 | 第30-32页 |
(一) 分析性范畴的回顾 | 第30-31页 |
(二) 文化范畴的回顾 | 第31页 |
(三) 文化范畴的发现 | 第31-32页 |
(四) 分析性范畴的发现 | 第32页 |
四、研究的可信赖性 | 第32-33页 |
五、研究伦理与道德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项目社工督导的现状 | 第34-47页 |
一、多元联合的项目社工督导团队 | 第34-35页 |
二、多元化的项目社工督导方式 | 第35-36页 |
三、以项目为本的多元督导内容 | 第36-45页 |
(一) 教育方面的督导内容 | 第36-38页 |
(二) 行政方面的督导内容 | 第38-40页 |
(三) 支持方面的督导内容 | 第40-43页 |
(四) 项目管理方面的督导内容 | 第43-45页 |
四、Z机构项目社工督导的模式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项目社工督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47-56页 |
一、项目社工多元联合督导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47-52页 |
(一) 督导时效性不足,信息反馈滞后 | 第47-48页 |
(二) 境外督导受本土环境的制约性强 | 第48-49页 |
(三) 机构内部督导人员结构设计不科学 | 第49-50页 |
(四) 境内督导主体关系脆弱 | 第50-51页 |
(五) 项目督导缺乏系统规划 | 第51-52页 |
二、督导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2-55页 |
(一) 宏观层面社会环境的缺失 | 第52-53页 |
(二) 政府、社工机构等认识与投入不足 | 第53-54页 |
(三) 督导主体有限性的制约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完善项目社工督导的途径 | 第56-61页 |
一、政府方面:营造有利于社会工作发展的宏观环境 | 第56-57页 |
二、机构方面:建立健全规范的、完善的督导机制 | 第57-58页 |
三、督导员方面: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与督导的专业水平 | 第58-59页 |
四、项目社工方面:积极开展自主学习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 | 第61-64页 |
一、研究发现 | 第61-62页 |
二、研究贡献 | 第62页 |
三、研究限制与未来发展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Ⅰ:访谈大纲 | 第67-68页 |
附录Ⅱ:受访项目社工的基本资料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