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永磁同步电机的发展 | 第11页 |
1.3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理论的发展 | 第11-13页 |
1.3.1 矢量控制理论 | 第12页 |
1.3.2 现代控制理论 | 第12-13页 |
1.4 永磁同步电机无速传感器控制技术的分类 | 第13-17页 |
1.4.1 基于基频信号的无速度传感器控制方法 | 第14-17页 |
1.4.2 基于高频信号注入的无速度传感器控制方法 | 第17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2章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及矢量控制原理 | 第19-28页 |
2.1 永磁同步电机的基本结构 | 第19-20页 |
2.2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第20-27页 |
2.2.1 坐标变换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2.2.2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第21-23页 |
2.2.3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矢量控制 | 第23-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基于高频注入法的永磁同步电机转子位置检测原理 | 第28-49页 |
3.1 高频电压信号注入法转子位置检测原理 | 第28-36页 |
3.1.1 旋转高频电压信号注入法转子位置检测原理 | 第29-31页 |
3.1.2 脉振式高频注入法转子位置检测原理 | 第31-36页 |
3.2 滤波环节的简化 | 第36-37页 |
3.3 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检测 | 第37-42页 |
3.3.1 永磁同步电动机定子电感饱和效应分析 | 第38页 |
3.3.2 基于旋转高频注入法的转子初始位置检测原理 | 第38-42页 |
3.4 仿真研究 | 第42-47页 |
3.4.1 基于旋转式高频电压注入法仿真研究 | 第42-45页 |
3.4.2 基于脉振式高频电压注入法仿真研 | 第45-47页 |
3.5 两种高频电压信号注入法的比较 | 第47-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影响永磁同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因素 | 第49-64页 |
4.1 逆变器非线性效应及影响 | 第49-52页 |
4.1.1 逆变器非线性效应 | 第49-51页 |
4.1.2 逆变器非线性效应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 定子电阻和系统延时的影响 | 第52-59页 |
4.2.1 定子电阻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2 系统延时的影响 | 第57-59页 |
4.3 仿真研究 | 第59-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基于高频注入的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的设计与实现 | 第64-76页 |
5.1 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 | 第64-70页 |
5.1.1 主电路及保护电路设计 | 第65-66页 |
5.1.2 驱动电路设计 | 第66-68页 |
5.1.3 DSP 及外围控制电路的设计 | 第68-70页 |
5.2 实验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70-74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74-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