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基于现代生活方式的重庆山城步道景观设计研究--以渝中半岛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6-10页
图表目录第10-14页
1 绪论第14-24页
    1.1 研究缘起第14-15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1.2.1 研究目的第15页
        1.2.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1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9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9-21页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21-24页
        1.4.1 相关概念界定第21-22页
        1.4.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4.3 研究框架第23-24页
2 重庆山城步道的历史沿革与现状第24-42页
    2.1 重庆山城步道历史沿革第24-28页
        2.1.1 山城步道萌芽阶段第24页
        2.1.2 山城步道发展阶段第24-25页
        2.1.3 山城步道全盛阶段第25-26页
        2.1.4 山城步道职能分化阶段第26-27页
        2.1.5 山城步道衰落阶段第27页
        2.1.6 山城步道复兴阶段第27-28页
        2.1.7 小结第28页
    2.2 重庆山城步道景观建设现状第28-30页
    2.3 重庆山城步道景观存在的问题第30-40页
        2.3.1 步道系统不完善,可达性差第31-32页
        2.3.2 景观资源利用缺乏,地域文化体现不足第32-34页
        2.3.3 功能、形态单一,无法满足活动需求第34-36页
        2.3.4 公共设施欠缺,人性化不足第36-38页
        2.3.5 生态关注不足,缺乏亲切感第38-40页
    2.4 本章小结第40-42页
3 重庆山城步道的景观解读第42-58页
    3.1 山城步道的生成环境第42-43页
        3.1.1 自然环境第42页
        3.1.2 人文历史背景第42-43页
    3.2 山城步道景观的构成要素第43-49页
        3.2.1 自然景观要素第44-46页
        3.2.2 人工景观要素第46-49页
        3.2.3 人文景观要素第49页
    3.3 重庆山城步道的景观特色第49-56页
        3.3.1 优越的景观元素第49-50页
        3.3.2 多维的景观特性第50-53页
        3.3.3 丰富的景观形态第53-54页
        3.3.4 独特的历史文化第54-55页
        3.3.5 多样的人文活动第55-56页
    3.4 本章小结第56-58页
4 现代生活方式对重庆山城步道景观的影响第58-70页
    4.1 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第58-59页
        4.1.1 闲暇时间增加第58页
        4.1.2 休闲意识增强第58页
        4.1.3 交通方式转变第58-59页
        4.1.4 文化审美转变第59页
        4.1.5 老龄化的影响第59页
    4.2 山城步道活动的变化第59-65页
        4.2.1 活动人群的变化第59-60页
        4.2.2 活动内容的变化第60-64页
        4.2.3 活动时间分布的变化第64-65页
        4.2.4 活动动机的变化第65页
    4.3 活动变化影响下山城步道景观发生的变化第65-67页
        4.3.1 由单线步道向体系化步道的改变第65-66页
        4.3.2 对彰显地域特色提出更高要求第66页
        4.3.3 由简单功能向多样化功能的改变第66-67页
        4.3.4 对景观个性化的要求第67页
        4.3.5 由简陋向多功能公共设施的改变第67页
    4.4 本章小结第67-70页
5 基于现代生活方式的重庆山城步道案例研究第70-96页
    5.1 案例调研计划第70-72页
        5.1.1 案例选择第70-71页
        5.1.2 案例研究和分析思路第71-72页
    5.2 交通型山城步道第72-80页
        5.2.1 交通型山城步道概况第72页
        5.2.2 交通型山城步道的活动第72页
        5.2.3 案例分析——建兴坡山城步道第72-80页
        5.2.4 总结第80页
    5.3 休闲型山城步道第80-87页
        5.3.1 休闲型山城步道概况第80-81页
        5.3.2 休闲型山城步道的活动第81页
        5.3.3 案例分析——张家花园山城步道第81-86页
        5.3.4 总结第86-87页
    5.4 观景型山城步道第87-95页
        5.4.1 观景型山城步道概况第87页
        5.4.2 观景型山城步道的活动第87-88页
        5.4.3 案例分析——石板坡山城步道第88-94页
        5.4.4 总结第94-95页
    5.5 本章小结第95-96页
6 基于现代生活方式的重庆山城步道景观设计策略第96-124页
    6.1 设计原则第96-97页
        6.1.1 协调多元活动与步道功能的矛盾第96页
        6.1.2 协调现代化与地域特色的矛盾第96-97页
        6.1.3 协调活动者需求与公共设施的矛盾第97页
    6.2 完善山城步道整体设计对策第97-103页
        6.2.1 加强联系,形成完整系统第97-101页
        6.2.2 联系各类用地,提升步道活力第101-102页
        6.2.3 合理布局,改善生态环境第102-103页
    6.3 突出山城步道特色的设计对策第103-108页
        6.3.1 结合步道中的自然资源,体现山地特色第103-104页
        6.3.2 充分挖掘文化资源,表达地域特色第104-107页
        6.3.3 增强步道与周边景观之间的关联性第107-108页
    6.4 满足使用需求的空间设计对策第108-118页
        6.4.1 满足需求的空间布局设计第108-111页
        6.4.2 空间形态设计第111-114页
        6.4.3 空间尺度设计第114-115页
        6.4.4 空间界面设计第115-117页
        6.4.5 空间功能复合性设计第117-118页
    6.5 体现人性化的细节设计对策第118-122页
        6.5.1 公共服务设施第118-120页
        6.5.2 景观小品第120-121页
        6.5.3 植物绿化第121-122页
    6.6 本章小结第122-124页
7 结语第124-126页
致谢第126-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0页
附录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高频注入法IPMSM无速传感器矢量控制研究
下一篇:五代时期汴州城市环境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