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冷再生混合料组成及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2 冷再生混合料颗粒团强度评价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离散单元法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 第17-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冷再生混合料在击实过程中的级配变化研究 | 第22-34页 |
2.1 无机结合料基本性质 | 第22-24页 |
2.1.1 水泥 | 第22页 |
2.1.2 石灰 | 第22-23页 |
2.1.3 粉煤灰 | 第23-24页 |
2.2 冷再生混合料击实前的级配 | 第24-26页 |
2.3 冷再生混合料击实后的级配 | 第26-28页 |
2.3.1 冷再生混合料不加无机结合料击实后的级配 | 第26-27页 |
2.3.2 冷再生混合料加入无机结合料击实后的级配 | 第27-28页 |
2.4 冷再生混合料在击实前后的级配变化分析 | 第28-32页 |
2.4.1 冷再生混合料不加结合料击实前后的级配变化分析 | 第29页 |
2.4.2 冷再生混合料加入水泥击实前后的级配变化分析 | 第29-30页 |
2.4.3 冷再生混合料加入石灰粉煤灰击实前后的级配变化分析 | 第30页 |
2.4.4 冷再生混合料加入水泥粉煤灰击实前后的级配变化分析 | 第30-31页 |
2.4.5 冷再生混合料加入水泥石灰击实前后的级配变化分析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离散元方法及 PFC~(2D)软件 | 第34-45页 |
3.1 离散元方法基本原理 | 第34-37页 |
3.1.1 离散模型 | 第34-35页 |
3.1.2 基本方程 | 第35-37页 |
3.1.3 求解算法 | 第37页 |
3.1.4 算法步骤 | 第37页 |
3.2 PFC~(2D)软件介绍 | 第37-42页 |
3.2.1 PFC~(2D)力学理论 | 第38-39页 |
3.2.2 PFC~(2D)假设 | 第39页 |
3.2.3 PFC~(2D)颗粒接触模型 | 第39-41页 |
3.2.4 PFC~(2D)的边界条件 | 第41-42页 |
3.3 Clump 命令和 Cluster 命令 | 第42-43页 |
3.3.1 Clump 命令 | 第42页 |
3.3.2 Cluster 命令 | 第42-43页 |
3.4 力链(force chain) | 第43-44页 |
3.5 测量圆状态参量 | 第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冷再生混合料颗粒团强度评价 | 第45-57页 |
4.1 旧沥青路面调查 | 第45-49页 |
4.1.1 旧路基本资料调查 | 第45-46页 |
4.1.2 旧路病害调查 | 第46页 |
4.1.3 旧路弯沉和回弹模量调查 | 第46-48页 |
4.1.4 旧沥青混合料性能测试 | 第48-49页 |
4.1.5 旧灰土劈裂强度测试 | 第49页 |
4.2 旧灰土劈裂强度试验模拟 | 第49-55页 |
4.2.1 旧灰土劈裂强度离散元模型和参数选取 | 第50-53页 |
4.2.2 旧灰土劈裂强度试验加载模型 | 第53页 |
4.2.3 旧灰土劈裂强度试验模拟分析 | 第53-55页 |
4.3 冷再生混合料颗粒团强度评价 | 第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冷再生混合料在压实过程中的破碎研究 | 第57-70页 |
5.1 冷再生混合料结构层压实离散元模型 | 第57-64页 |
5.1.1 冷再生混合料结构层离散元模型 | 第57-61页 |
5.1.2 压路机模型 | 第61-62页 |
5.1.3 冷再生混合料结构层压实离散元模型 | 第62-64页 |
5.2 冷再生混合料结构层压实过程分析 | 第64-65页 |
5.3 冷再生混合料颗粒破碎分析 | 第65-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冷再生混合料级配设计 | 第70-82页 |
6.1 再生混合料级配设计方法介绍 | 第70-72页 |
6.1.1 N 法 | 第70-71页 |
6.1.2 I 法 | 第71页 |
6.1.3 K 法 | 第71页 |
6.1.4 无机稳定再生混合料级配设计范围 | 第71-72页 |
6.2 冷再生混合料级配设计 | 第72-79页 |
6.2.1 N 法、I 法和 K 法设计级配 | 第73-76页 |
6.2.2 贝雷法检验级配 | 第76-79页 |
6.3 目标级配修正 | 第79-8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七章 冷再生混合料的性能研究 | 第82-96页 |
7.1 击实试验 | 第82-84页 |
7.1.1 试验方法 | 第82-83页 |
7.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83-84页 |
7.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第84-86页 |
7.2.1 试验方法 | 第84-85页 |
7.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85-86页 |
7.3 间接抗拉强度(或劈裂强度)试验 | 第86-87页 |
7.3.1 试验方法 | 第86页 |
7.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86-87页 |
7.4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 | 第87-89页 |
7.4.1 试验方法 | 第87-88页 |
7.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88-89页 |
7.5 水稳定性试验 | 第89-90页 |
7.5.1 试验方法 | 第89页 |
7.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89-90页 |
7.6 弯拉强度试验 | 第90-91页 |
7.6.1 试验方法 | 第90页 |
7.6.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90-91页 |
7.7 干缩试验 | 第91-94页 |
7.7.1 试验方法 | 第91-92页 |
7.7.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92-94页 |
7.8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 第96-98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96-97页 |
8.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附录 1:PFC2D部分程序 | 第102-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