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14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 文章创新点与不足 | 第14-16页 |
1.3.1 文章创新点 | 第14页 |
1.3.2 文章不足 | 第14-16页 |
2 理论回顾与文献述评 | 第16-25页 |
2.1 相关理论界定 | 第16-18页 |
2.1.1 农业巨灾及风险的界定 | 第16-17页 |
2.1.2 农业巨灾保险基金的界定 | 第17-18页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8-25页 |
2.2.1 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2.2.2 农业巨灾保险基金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2.2.3 农业巨灾保险基金筹资研究的综述 | 第22-25页 |
3 农业巨灾保险基金筹资机制运作机理 | 第25-36页 |
3.1 农业巨灾保险基金筹资机制的内涵 | 第25-26页 |
3.2 农业巨灾保险基金筹资主体及责任划分 | 第26-28页 |
3.2.1 农户、保险公司及政府的筹资责任关系 | 第26-28页 |
3.2.2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筹资责任关系 | 第28页 |
3.3 农业巨灾保险基金筹资渠道 | 第28-33页 |
3.3.1 政府筹资渠道 | 第29页 |
3.3.2 保险市场筹资渠道 | 第29-30页 |
3.3.3 资本市场筹资渠道 | 第30-31页 |
3.3.4 筹资渠道选择的优劣分析 | 第31-33页 |
3.4 农业巨灾保险基金的筹资时点 | 第33-34页 |
3.4.1 灾前筹资 | 第33页 |
3.4.2 灾后筹资 | 第33页 |
3.4.3 灾前灾后筹资相结合 | 第33-34页 |
3.5 农业巨灾保险基金的筹资规模 | 第34-35页 |
3.5.1 筹资限额 | 第34页 |
3.5.2 筹资费率 | 第34-35页 |
3.6 农业巨灾保险基金的筹资标准 | 第35-36页 |
3.6.1 地区统一筹资标准 | 第35页 |
3.6.2 地区差异化筹资标准 | 第35-36页 |
4 国内外农业巨灾保险基金筹资现状分析及评价 | 第36-46页 |
4.1 国内外农业巨灾保险基金筹资经验 | 第36-40页 |
4.1.1 我国农业巨灾保险基金试点省份筹资情况 | 第36-38页 |
4.1.2 加拿大农作物再保险基金筹资情况 | 第38-39页 |
4.1.3 日本农业共济基金筹资情况 | 第39页 |
4.1.4 韩国农渔业灾害再保险基金筹资情况 | 第39页 |
4.1.5 美国农业救灾援助信托基金筹资情况 | 第39-40页 |
4.2 国内外农业巨灾保险基金筹资现状比较分析 | 第40-42页 |
4.2.1 农业巨灾保险基金筹资主体比较 | 第40-41页 |
4.2.2 农业巨灾保险基金筹资渠道比较 | 第41页 |
4.2.3 农业巨灾保险基金筹资时点比较 | 第41页 |
4.2.4 农业巨灾保险基金筹资标准比较 | 第41-42页 |
4.3 我国农业巨灾保险基金筹资存在的问题 | 第42-46页 |
4.3.1 筹资缺乏统筹 | 第42-43页 |
4.3.2 筹资渠道单一 | 第43-44页 |
4.3.3 筹资规模有限 | 第44页 |
4.3.4 筹资初衷偏离 | 第44页 |
4.3.5 差异化筹资标准未建立 | 第44-46页 |
5 我国农业巨灾保险基金筹资标准的实证分析 | 第46-56页 |
5.1 研究内容 | 第46页 |
5.2 研究方法和指标的确定 | 第46-48页 |
5.2.1 研究方法 | 第46-47页 |
5.2.2 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47-48页 |
5.3 数据来源及适合度检验 | 第48-49页 |
5.3.1 数据来源 | 第48页 |
5.3.2 因子分析的适合度检验 | 第48-49页 |
5.4 地区筹资风险费率等级划分 | 第49-55页 |
5.4.1 因子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50页 |
5.4.2 相关矩阵的方差贡献率及累计方差贡献率 | 第50-52页 |
5.4.3 因子旋转及成份矩阵 | 第52-53页 |
5.4.4 综合得分及等级划分 | 第53-5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6-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附录A 我国各地区2006—2010 年农业灾害损失相关数据 | 第64-67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