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 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1-13页 |
(一) 新公共管理理论概述 | 第11-12页 |
(二) 校企合作的概念界定 | 第12页 |
(三) 新公共管理视野下政府推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指导 | 第12-13页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5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校企合作现状调查 | 第15-20页 |
一、 基本概况 | 第15-16页 |
(一) 常州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总体情况 | 第15页 |
(二) 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情况 | 第15-16页 |
二、 常州市政府专项行动计划 | 第16-17页 |
(一) 国家高职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 | 第16-17页 |
(二) “三个创新”行动计划 | 第17页 |
三、 高职教育园区建设成效 | 第17-20页 |
(一) 改革投入模式,激发发展动力 | 第17-18页 |
(二) 创新办学体制,增强发展活力 | 第18页 |
(三) 深化平台建设,促进资源共享 | 第18-19页 |
(四) 建立产教协作机制,推动融合发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常州市政府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不足 | 第20-24页 |
一、 机制层面的不足 | 第20-21页 |
(一) 院校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 | 第20页 |
(二) 考核评价方式方法的欠缺 | 第20-21页 |
(三) 产学研用运行机制的不足 | 第21页 |
二、 模式层面的不足 | 第21-24页 |
(一) 校企合作组织建设发展趋后 | 第21-22页 |
(二) 校企合作组织保障手段不足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常州市政府推进校企合作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24-29页 |
一、 管理体制的制约 | 第24-25页 |
二、 体系机制的欠缺 | 第25-29页 |
(一) 观念上存在误区 | 第25页 |
(二) 政策上仍有缺失 | 第25-26页 |
(三) 机制上运行不畅 | 第26页 |
(四) 内涵上还不过硬 | 第26-29页 |
第四章 常州市政府推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对策研究 | 第29-41页 |
一、 发展理念变革 | 第29-30页 |
(一) “合作共赢”的理念 | 第29页 |
(二) “资源共享”的理念 | 第29页 |
(三) “错位发展”的理念 | 第29-30页 |
二、 合作模式变革 | 第30-35页 |
(一) 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 | 第30-31页 |
(二) 政企校战略联盟的建设 | 第31-34页 |
(三) 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建设 | 第34-35页 |
三、 保障机制变革 | 第35-41页 |
(一) 法律及制度建设 | 第35-36页 |
(二) 保障及配套机制 | 第36-39页 |
(三) 激励与评价体系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