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1.1 昆虫性信息素的概述 | 第13-14页 |
1.1.1 性信息素的基本概念 | 第13页 |
1.1.2 昆虫性信息素的发展 | 第13-14页 |
1.2 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概述 | 第14-19页 |
1.2.1 昆虫性信息素生物学研究 | 第14-16页 |
1.2.2 昆虫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及合成研究 | 第16-19页 |
1.3 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研究 | 第19-21页 |
1.4 核桃举肢蛾的研究背景 | 第21页 |
1.5 选题的依据及论文设计思路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核桃举肢蛾性信息素候选化合物的化学合成 | 第23-3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2.1.1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2.2 核桃举肢蛾性信息素候选化合物的偶联合成 | 第24-33页 |
2.2.1 E-7-十六碳烯-1-醇乙酸酯的合成 | 第24-27页 |
2.2.2 E,E-9,11-十六碳二烯醇乙酸酯的合成 | 第27-29页 |
2.2.3 E-8-十六碳烯-1-醇乙酸酯的合成 | 第29-31页 |
2.2.4 E-9-十六碳烯-1-醇的合成 | 第31-33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33-37页 |
2.3.1 二醇单溴代反应条件探索 | 第33-35页 |
2.3.2 交叉偶联方法应用于昆虫性信息素类似物的合成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核桃举肢蛾生物学研究及其性信息素的提取分析 | 第37-4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7页 |
3.1.1 仪器、材料和试剂 | 第37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37页 |
3.2 试验内容 | 第37-38页 |
3.2.1 核桃举肢蛾生物学研究 | 第37-38页 |
3.2.2 核桃举肢蛾性信息素的提取和分析 | 第38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38-45页 |
3.3.1 核桃举肢蛾的生物学特性 | 第38页 |
3.3.2 核桃举肢蛾性信息素提取和分析 | 第38-45页 |
第四章 核桃举肢蛾雄蛾对多种候选化合物的活性反应 | 第45-51页 |
4.1 实验试剂和材料 | 第45-46页 |
4.1.1 实验试剂、材料 | 第45页 |
4.1.2 供试虫 | 第45页 |
4.1.3 供试化合物 | 第45-46页 |
4.2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4.2.1 触角电位仪 | 第46页 |
4.2.2 Y 型嗅觉仪 | 第46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4.3.1 触角电位实验 | 第46页 |
4.3.2 Y 型管嗅觉仪实验 | 第46-47页 |
4.3.3 田间诱捕实验 | 第47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47-51页 |
4.4.1 触角电位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4.4.2 “Y”型管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页 |
4.4.3 田间诱捕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5.1 总结与结论 | 第51-52页 |
5.2 讨论 | 第52页 |
5.3 创新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附图 合成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图谱 | 第59-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