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1.1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2 植物组织培养生产次生代谢物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3 发根农杆菌 Ri 质粒介导植物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3.1 发根农杆菌 Ri 质粒的特性及致病机理 | 第12-13页 |
1.3.3 Ri 质粒的转化方法 | 第13页 |
1.3.4 影响 Ri 质粒转化的因素 | 第13-15页 |
1.3.5 发状根培养物的鉴定 | 第15页 |
1.3.6 植物发状根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4 除虫菊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4.1 除虫菊资源分布情况及生物学特性 | 第16页 |
1.4.2 除虫菊活性成分研究 | 第16-17页 |
1.4.3 除虫菊杀虫活性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4 除虫菊素的分离提取和色谱检测 | 第18页 |
1.4.5 除虫菊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1-23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1页 |
2.1.2 供试菌种 | 第21页 |
2.1.3 化学试剂 | 第21页 |
2.1.4 有关培养基及所需试剂的配制 | 第21-23页 |
2.1.5 仪器设备 | 第2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3-28页 |
2.2.1 外植体的获得 | 第23页 |
2.2.2 菌种的保存 | 第23页 |
2.2.3 发根农杆菌的活化和侵染菌液的制备 | 第23页 |
2.2.4 外植体的转化 | 第23-24页 |
2.2.5 除菌培养 | 第24页 |
2.2.6 PCR 检测 | 第24-25页 |
2.2.7 除虫菊发状根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25-26页 |
2.2.8 除虫菊发状根提取物的生物活性测定和色谱检测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8-39页 |
3.1 除虫菊发状根的诱导 | 第28-30页 |
3.1.1 通过除虫菊愈伤组织进行发状根的诱导 | 第28页 |
3.1.2 通过除虫菊外植体直接进行发状根的诱导 | 第28-30页 |
3.2 除虫菊发状根的鉴定 | 第30页 |
3.3 除虫菊发状根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0-34页 |
3.3.1 不同培养基对除虫菊发状根生长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2 不同培养基 pH 值对除虫菊发状根生长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3 不同装液量对除虫菊发状根生长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4 不同接种量对除虫菊发状根生长的影响 | 第33-34页 |
3.4 除虫菊培养物的活性检测 | 第34-37页 |
3.4.1 除虫菊愈伤组织的生物活性检测 | 第34-35页 |
3.4.2 除虫菊发状根的生物活性检测 | 第35-37页 |
3.5 除虫菊发状根提取物中活性物质的气-质联用检测 | 第37-39页 |
第四章 问题与讨论 | 第39-41页 |
4.1 植物外植体选择的重要性 | 第39页 |
4.2 发根农杆菌种类对发状根诱导的重要影响 | 第39页 |
4.3 乙酰丁香酮在植物遗传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 第39-40页 |
4.4 培养基在发状根诱导与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 第40页 |
4.5 装液量和接种量对除虫菊发状根培养的影响 | 第40页 |
4.6 除虫菊发状根有望成为生产除虫菊素的有效途径 | 第40-4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附图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个人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