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0.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0.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0.3 论文的分析方法和创新点 | 第15-16页 |
1 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1.1 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 | 第16-19页 |
1.1.1 比较优势 | 第16-17页 |
1.1.2 竞争优势 | 第17-19页 |
1.2 产业竞争力分析方法简介 | 第19-22页 |
1.2.1 综合指标分析法 | 第19-20页 |
1.2.2 全要素生产率法 | 第20页 |
1.2.3 标杆法 | 第20-22页 |
2 影响沈阳汽车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22-29页 |
2.1 生产要素 | 第22-24页 |
2.2 需求状况 | 第24-25页 |
2.3 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的状况 | 第25-26页 |
2.4 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 | 第26-27页 |
2.5 政府 | 第27-28页 |
2.6 机遇 | 第28-29页 |
3 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价方法 | 第29-36页 |
3.1 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9-30页 |
3.1.1 全面系统性原则 | 第29页 |
3.1.2 独立可比性原则 | 第29-30页 |
3.1.3 操作性原则 | 第30页 |
3.1.4 动态性原则 | 第30页 |
3.2 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建立及其说明 | 第30-33页 |
3.3 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3-36页 |
3.3.1 因子分析方法的一般原理 | 第33-34页 |
3.3.2 因子分析方法的步骤 | 第34-36页 |
4 沈阳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 第36-43页 |
4.1 实证分析过程 | 第36-41页 |
4.1.1 数据检验 | 第36页 |
4.1.2 提取因子 | 第36-37页 |
4.1.3 因子命名 | 第37-38页 |
4.1.4 计算因子得分 | 第38-41页 |
4.2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5 提升沈阳汽车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 第43-48页 |
5.1 企业层面 | 第43-44页 |
5.1.1 加强创新和研发力度 | 第43页 |
5.1.2 培育企业文化品牌 | 第43-44页 |
5.1.3 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 第44页 |
5.2 产业层面 | 第44-46页 |
5.2.1 优化汽车产业的布局和结构 | 第44-45页 |
5.2.2 大力培养和引进汽车产业的高科技人才 | 第45页 |
5.2.3 加强产业集聚,使产业集聚效应更好的发挥 | 第45-46页 |
5.3 政府层面 | 第46-48页 |
5.3.1 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战略和规划 | 第46页 |
5.3.2 制定适合沈阳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