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9-14页 | 
|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9-11页 | 
| 1.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10页 | 
| 2.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 第10-11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国外研究 | 第11页 | 
| 2.国内研究 | 第11-12页 | 
| (三)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四) 创新点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 1.创新点 | 第13页 | 
| 2.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 一、知情交融法概述 | 第14-20页 | 
| (一) 内涵与构成要素 | 第14-15页 | 
| 1.内涵 | 第14页 | 
| 2.结构方式的研究 | 第14-15页 | 
| (二) 理论依据 | 第15-17页 | 
| 1.意义学习理论 | 第15-16页 |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6页 | 
| 3.认知结构主义理论 | 第16页 | 
| 4.皮格马利翁效应 | 第16-17页 | 
|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 第17页 | 
| 6.知情交融教学策略 | 第17页 | 
| (三) 运用知情交融教学法的原则 | 第17-20页 | 
| 1.寓教于乐 | 第18页 | 
| 2.以情施教 | 第18页 | 
| 3.师生情感交融 | 第18-20页 | 
| 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运用知情交融法的重要性. | 第20-24页 | 
| (一)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 1.部分教师不重视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 | 第20页 | 
| 2.许多教师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 | 第20-21页 | 
| 3.在教学评价上,综合评价标准流于形式 | 第21页 | 
| (二) 知情交融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 第21-24页 | 
| 1.符合《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第22页 | 
| 2.符合学生的情感特点,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 第22-23页 | 
| 3.更好的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 第23页 | 
| 4.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第23-24页 | 
| 三、知情交融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 第24-36页 | 
| (一) 备课 | 第24-26页 | 
| 1.吃透教材 | 第24-25页 | 
| 2.充分了解学生 | 第25-26页 | 
| (二) 教学过程 | 第26-34页 | 
| 1.导入 | 第26-29页 | 
| 2.教学设计 | 第29-34页 | 
| 3.总结和巩固 | 第34页 | 
| (三) 反思 | 第34-36页 | 
| 结语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 附录一 | 第39-41页 | 
| 附录二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