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电子元件、组件论文--微波传输控制元件论文--耦合器、定向耦合器论文

宽带多模干涉型光耦合器的设计及优化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1.1 硅基光子集成技术第12-17页
        1.1.1 光子学简介第12-13页
        1.1.2 硅光子学简介第13-14页
        1.1.3 硅基光子集成器件的发展第14-17页
    1.2 多模干涉(MMI)型光耦合器第17-19页
        1.2.1 多模干涉型光耦合器简介第17-18页
        1.2.2 多模干涉型器件的研究进展第18-19页
    1.3 论文内容简介第19-21页
第二章 多模干涉(MMI)型光耦合器的工作原理第21-30页
    2.1 多模波导的自映像效应第21-24页
        2.1.1 自映像效应的分析方法第21-22页
        2.1.2 多模波导基本传输原理第22-23页
        2.1.3 导模传输分析第23-24页
    2.2 多模干涉成像分析第24-29页
        2.2.1 多模波导一般干涉成像第25-27页
        2.2.2 多模波导受限干涉成像第27-29页
    2.3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宽带 MMI 结构的理论设计第30-42页
    3.1 MMI 耦合器的性能指标第30-32页
        3.1.1 插入损耗(Insertion Loss)第30页
        3.1.2 附加损耗(Excess Loss)第30页
        3.1.3 分光比(Coupling Ratio)第30-31页
        3.1.4 均匀性(Uniformity)第31页
        3.1.5 偏振相关损耗(Polarization Dependent Loss)第31页
        3.1.6 工作波长范围(Optical bandwidth)第31-32页
    3.2 影响 MMI 耦合器光学带宽的因素第32-33页
    3.3 提高 MMI 耦合器带宽的方式第33-41页
        3.3.1 降低多模区域的波导宽度第34-36页
        3.3.2 减小传播常数误差第36-40页
        3.3.3 设计器件结构的总结第40-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宽带 MMI 器件的仿真优化第42-59页
    4.1 MMI 结构的分析方法---光束传播法(BPM)第42-44页
        4.1.1 波束传播法的优势第42-43页
        4.1.2 波动方程第43页
        4.1.3 BPM 类型第43-44页
    4.2 MMI 结构的优化说明第44-47页
        4.2.1 应用的波导结构第44-45页
        4.2.2 激励光源第45-46页
        4.2.3 光极化方向的选取第46页
        4.2.4 优化过程说明第46-47页
    4.3 几类提高 MMI 耦合器带宽的结构对比第47-55页
        4.3.1 初始的 1×2 MMI 结构第48-50页
        4.3.2 降低多模波导宽度的 MMI 结构第50-51页
        4.3.3 提高接入波导宽度的 MMI 结构第51-53页
        4.3.4 应用浅刻蚀工艺第53-55页
        4.3.5 小结第55页
    4.4 提高带宽结构的结合第55-58页
        4.4.1 器件结构第55-56页
        4.4.2 三个 MMI 结构性能的对比第56-57页
        4.4.3 与目前已发表的 MMI 结构对比第57-58页
    4.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宽带 MMI 结构对于微环耦合方式的改进应用第59-67页
    5.1 基于游标效应的可调微环滤波器第59-62页
        5.1.1 级联微环的游标效应第59-60页
        5.1.2 滤波器的有源调节第60-62页
    5.2 应用宽带 MMI 结构对于该器件的改进第62-66页
        5.2.1 光滤波器的性能分析第62-63页
        5.2.2 方向耦合器的波长敏感性第63页
        5.2.3 非均匀输出的 2×2MMI 耦合器第63-64页
        5.2.4 应用宽带 MMI 耦合器对于器件的改进第64-66页
    5.3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第67-69页
    6.1 工作的总结第67-68页
    6.2 未来工作的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致谢第72-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73-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功率微波脉冲作用下LDMOS场效应管的电—热—应力可靠性研究
下一篇:国家助学金政策实施中的诚信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