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21-22页 |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2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2-2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3-26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 | 第26-30页 |
2.1 系统控制理论 | 第26页 |
2.2 COSO内部控制理论 | 第26-27页 |
2.3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 第27-30页 |
第3章 A公司基本概况及内部控制现状 | 第30-40页 |
3.1 A公司概况 | 第30-35页 |
3.1.1 公司发展沿革 | 第30-32页 |
3.1.2 组织结构 | 第32-33页 |
3.1.3 人员结构 | 第33-34页 |
3.1.4 经营现状 | 第34-35页 |
3.2 A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 第35-40页 |
3.2.1 控制环境现状 | 第35-36页 |
3.2.2 风险评估现状 | 第36页 |
3.2.3 控制活动现状 | 第36-37页 |
3.2.4 信息与沟通现状 | 第37-38页 |
3.2.5 内部监督现状 | 第38-40页 |
第4章 基于“互联网+”的A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评价 | 第40-56页 |
4.1 指标设计原则 | 第40页 |
4.2 评价指标的设计 | 第40-42页 |
4.2.1 控制环境具体指标设计 | 第41页 |
4.2.2 风险评估具体指标设计 | 第41-42页 |
4.2.3 控制活动具体指标设计 | 第42页 |
4.2.4 信息与沟通具体指标设计 | 第42页 |
4.2.5 内部监督具体指标设计 | 第42页 |
4.3 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赋权 | 第42-47页 |
4.3.1 计算指标的层次单排序 | 第42-46页 |
4.3.2 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 第46-47页 |
4.4 对A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47-52页 |
4.4.1 确定评价集 | 第47页 |
4.4.2 问卷调查及统计结果 | 第47-49页 |
4.4.3 综合得分计算 | 第49-52页 |
4.5 A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 第52-56页 |
4.5.1 具体指标评价结果 | 第52-54页 |
4.5.2 制造业行业内比较 | 第54-56页 |
第5章 “互联网+”背景下A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第56-66页 |
5.1 控制环境评价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5.1.1 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 第56页 |
5.1.2 人员架构转型规划受阻 | 第56-57页 |
5.1.3 “互联网+”发展战略不清晰 | 第57-58页 |
5.2 风险评估评价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5.2.1 网络化风险识别精准度不足 | 第58页 |
5.2.2 风险评估体系设计不够完善 | 第58-59页 |
5.2.3 整合风险控制不力 | 第59-60页 |
5.3 控制活动评价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5.3.1 财务信用控制漏洞较多 | 第60-61页 |
5.3.2 网络化并购运营控制不健全 | 第61页 |
5.3.3 “互联网+”投资运营控制比较薄弱 | 第61-62页 |
5.4 信息与沟通评价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5.4.1 信息系统一般控制存在缺陷 | 第62页 |
5.4.2 内外部信息沟通不畅 | 第62-63页 |
5.4.3 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较低 | 第63-64页 |
5.5 内部监督评价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5.5.1 “互联网+”专项监督缺乏针对性 | 第64页 |
5.5.2 内部审计没有形成制度化 | 第64-65页 |
5.5.3 绩效考核存在误区 | 第65-66页 |
第6章 提升“互联网+”背景下A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建议 | 第66-76页 |
6.1 形成网络化的控制环境 | 第66-67页 |
6.1.1 “垂直化”转向“扁平化”的治理模式 | 第66页 |
6.1.2 打造“引进+开发”的人才培养模式 | 第66-67页 |
6.1.3 准确定位“互联网+”孵化平台 | 第67页 |
6.2 构建流程化的风险评估 | 第67-70页 |
6.2.1 设计网络战略导向的全面风险评估体系 | 第68页 |
6.2.2 改善财务整合风险的防控能力 | 第68-69页 |
6.2.3 终端研发和平台维护并举 | 第69页 |
6.2.4 加强结构革新的风险点分析 | 第69-70页 |
6.3 把握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活动 | 第70-71页 |
6.3.1 利用大数据进行应收账款控制 | 第70页 |
6.3.2 加强投资并购的事前控制 | 第70-71页 |
6.3.3 推动信息系统与业务流程的融合 | 第71页 |
6.3.4 优化网络通讯技术的控制 | 第71页 |
6.4 完善多渠道的信息与沟通 | 第71-74页 |
6.4.1 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 | 第72页 |
6.4.2 保证信息系统的数据备份 | 第72页 |
6.4.3 加强对内与对外的信息披露 | 第72-73页 |
6.4.4 完善信息筛选收集机制 | 第73-74页 |
6.5 强化不同层面的内部监督 | 第74-76页 |
6.5.1 加强供产销的信息监管 | 第74页 |
6.5.2 利用互联网完善监督工作 | 第74-75页 |
6.5.3 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 第75页 |
6.5.4 优化绩效管理工作 | 第75-7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6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1 | 第82-88页 |
附录2 | 第88-92页 |
附录3 | 第92-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