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野下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应用价值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生态文明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2 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研究 | 第12-14页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9页 |
2.1 生态文明的意蕴 | 第14-17页 |
2.1.1 生态文明的概念 | 第14页 |
2.1.2 生态文明的特征 | 第14-15页 |
2.1.3 生态文明的价值 | 第15-16页 |
2.1.4 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2.2 环境伦理概述 | 第17-19页 |
2.2.1 环境伦理 | 第17页 |
2.2.2 环境伦理教育 | 第17-18页 |
2.2.3 环境伦理教育的特点 | 第18-19页 |
第3章 我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社会价值 | 第19-23页 |
3.1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 第19页 |
3.2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的使命 | 第19页 |
3.3 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9-20页 |
3.4 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 | 第20-21页 |
3.5 响应了美丽中国的号召 | 第21页 |
3.6 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21-23页 |
第4章 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生态文明的关系 | 第23-30页 |
4.1 环境伦理教育的目标 | 第23-27页 |
4.1.1 环境伦理基础知识的普及 | 第23页 |
4.1.2 树立正确消费观 | 第23-25页 |
4.1.3 宣传人与环境的伦理观 | 第25-27页 |
4.2 生态文明建设与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关系 | 第27-30页 |
4.2.1 内容具有契合性 | 第27-28页 |
4.2.2 教育具有针对性 | 第28页 |
4.2.3 价值具有承接性 | 第28-30页 |
第5章 当前我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现状 | 第30-36页 |
5.1 我国环境伦理教育取得的成就 | 第30-32页 |
5.1.1 政府宣传到位 | 第30-31页 |
5.1.2 初步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环境教育体系 | 第31-32页 |
5.1.3 培养了许多环境专业的人才 | 第32页 |
5.2 我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2-36页 |
5.2.1 教育理念滞后 | 第32-33页 |
5.2.2 内容不成体系 | 第33页 |
5.2.3 教育方法落后 | 第33-34页 |
5.2.4 管理机制不完善 | 第34页 |
5.2.5 评价体系缺失 | 第34-36页 |
第6章 创新高校环境伦理教育建设途径 | 第36-43页 |
6.1 改良学校教育 | 第36-38页 |
6.1.1 优化课堂模式 | 第36-37页 |
6.1.2 提升实践活动参与性 | 第37页 |
6.1.3 营造校园生态环境氛围 | 第37-38页 |
6.2 强化家校联合教育 | 第38-40页 |
6.2.1 重视家校培育工作 | 第39页 |
6.2.2 提升教学工作的家庭参与性 | 第39-40页 |
6.3 完善社会体系 | 第40-42页 |
6.3.1 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40-41页 |
6.3.2 建立健全环境伦理教育的评价体系 | 第41-42页 |
6.4 提倡个人养成教育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