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责任伦理的价值生成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7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国内研究情况第10-12页
        1.2.2 国外研究情况第12-13页
    1.3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1 理论意义第13-14页
        1.3.2 实践意义第14页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1 研究思路第14-15页
        1.4.2 研究方法第15页
    1.5 创新之处第15-17页
2 责任伦理价值生成的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定位第17-25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7-21页
        2.1.1 责任第17-18页
        2.1.2 责任伦理第18-19页
        2.1.3 价值第19-20页
        2.1.4 价值生成第20-21页
    2.2 责任伦理的基础理论定位第21-25页
        2.2.1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指导第22-23页
        2.2.2 马克斯·韦伯责任伦理的理论借鉴第23页
        2.2.3 汉斯·约纳斯责任伦理的理论借鉴第23-25页
3 当代大学生责任伦理缺失的问题考量及其成因分析第25-33页
    3.1 当代大学生责任伦理缺失的现状第25-27页
        3.1.1 理想信念模糊第25页
        3.1.2 价值观念偏移第25-26页
        3.1.3 道德认知缺位第26页
        3.1.4 感恩之情遗失第26-27页
        3.1.5 生命意识淡薄第27页
    3.2 当代大学生责任伦理缺失的行为特点第27-29页
        3.2.1 倒退的道德敏感性第27-28页
        3.2.2 弱化的道德自律性第28页
        3.2.3 强烈的功利性第28页
        3.2.4 盲目的从众性第28-29页
    3.3 当代大学生责任伦理缺失的成因分析第29-33页
        3.3.1 主体自身经验浅显、目标不明第29-30页
        3.3.2 家庭教育的导向具有局限性第30页
        3.3.3 学校教育的体系有待完善第30-31页
        3.3.4 现行社会中负面现象的凸显第31-33页
4 大学生责任伦理的构成及其价值第33-41页
    4.1 责任伦理的主体第33-34页
        4.1.1 责任伦理主体的内涵及其对象构成第33页
        4.1.2 责任伦理主体的价值取向第33-34页
    4.2 责任伦理的客体第34-36页
        4.2.1 责任伦理客体的内涵及其对象构成第35页
        4.2.2 责任伦理客体的真理规律第35-36页
    4.3 责任伦理主客体交互作用第36-37页
        4.3.1 主体客体化第36-37页
        4.3.2 客体主体化第37页
        4.3.3 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第37页
    4.4 大学生责任伦理价值生成的意义第37-41页
        4.4.1 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第38页
        4.4.2 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第38-39页
        4.4.3 对促进国家稳定繁荣发展的意义第39-41页
5 大学生责任伦理价值生成的要素分析第41-49页
    5.1 当代大学生责任伦理价值生成的原则第41-43页
        5.1.1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第41-42页
        5.1.2 历史性与现实性相呼应第42页
        5.1.3 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第42-43页
        5.1.4 自律性与他律性相支撑第43页
    5.2 大学生责任伦理价值生成的方法第43-45页
        5.2.1 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的方法第43-44页
        5.2.2 坚持系统论的方法第44页
        5.2.3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第44-45页
    5.3 大学生责任伦理价值生成的机理创新第45-49页
        5.3.1 导向性机理要素第45页
        5.3.2 主体性机理要素第45-46页
        5.3.3 评估性机理要素第46页
        5.3.4 管控性机理要素第46-49页
6 大学生责任伦理价值生成的路径选择第49-57页
    6.1 自我管理,发挥主观作用第49-51页
        6.1.1 提升学习效率能力第49-50页
        6.1.2 强化工作协同能力第50页
        6.1.3 增强生活自控能力第50-51页
        6.1.4 完善心理调适能力第51页
    6.2 协同推进,加强思想领导第51-54页
        6.2.1 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第51-52页
        6.2.2 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第52-53页
        6.2.3 以遵循法规纪律制度为保障第53-54页
    6.3 砥砺创新,弘扬传统文化第54-57页
        6.3.1 提升家国情怀的教育第54-55页
        6.3.2 加强“慎独”品性的教育第55-57页
结语第57-59页
致谢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情况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
下一篇:生态文明视野下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