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绪论 | 第12-16页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研究范围 | 第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工资改革的背景 | 第16-20页 |
一、供给制度的弊端,初步建立工资等级制度 | 第16-17页 |
二、"双轨并存"制度,建立国家统一工资标准 | 第17-20页 |
(一) 供给制组成部分的减少 | 第17-18页 |
(二) 包干制向工资制度的过渡 | 第18页 |
(三) 供给项目的变化及贯彻执行国家统一工资标准措施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工资改革的内容 | 第20-33页 |
一、1955年废除供给制,全部实行货币工资制 | 第20-26页 |
二、1956年等级工资制最终确立以及1957年工资标准的再度调整 | 第26-33页 |
第三章 诸因素对工资改革的影响 | 第33-41页 |
一、人员构成对工资改革的影响 | 第33-35页 |
二、人员的文化水平对工资改革的影响 | 第35-37页 |
三、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对工资改革的影响 | 第37-41页 |
第四章 工资改革的成效与不足 | 第41-46页 |
一、改革的成效 | 第41-43页 |
(一) 有效提高了工资水平 | 第41-42页 |
(二) 有效实现了按劳分配和公平的原则 | 第42页 |
(三) 有效改善了工资关系与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工资管理制度 | 第42-43页 |
二、改革的不足 | 第43-46页 |
(一) 工资标准的提升造成了级别分布的不合理 | 第43-44页 |
(二) 思想上的不统一萌生了许多不良现象和工资制度的不完善 | 第44页 |
(三) 工资级别制定的偏低需要进一步调整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工资改革的经验 | 第46-48页 |
一、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按劳分配、各尽所能的社会主义原则,同平均主义做斗争 | 第46页 |
二、认真贯彻实施部门职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下逐步改善职工生活水平的原则 | 第46-47页 |
三、依靠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 | 第47页 |
四、坚持"令之以文,习之以武"的原则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资料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