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4.1 城市流动人口的研究评述 | 第14-15页 |
1.4.2 城市流动人口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研究评述 | 第15-17页 |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7-19页 |
1.5.1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 城市流动人口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概念与法规 | 第19-23页 |
2.1 城市流动人口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概念 | 第19-21页 |
2.1.1 城市流动人口 | 第19页 |
2.1.2 公共服务供给 | 第19-20页 |
2.1.3 体育公共服务供给 | 第20-21页 |
2.1.4 流动人口体育公共服务供给 | 第21页 |
2.2 城市流动人口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相关政策法规 | 第21-23页 |
3 城市流动人口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相关分析 | 第23-32页 |
3.1 城市流动人口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组成 | 第23-28页 |
3.1.1 城市流动人口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 第23-24页 |
3.1.2 城市流动人口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 第24-25页 |
3.1.3 城市流动人口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内容 | 第25-26页 |
3.1.4 城市流动人口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布局 | 第26-27页 |
3.1.5 城市流动人口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 第27-28页 |
3.2 城市流动人口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难点 | 第28-29页 |
3.2.1 户籍制度下的两个供给主体的责任分歧 | 第28页 |
3.2.2 城市流动人口群体的健身意识淡薄 | 第28-29页 |
3.2.3 城市流动人口群体供给不稳定性 | 第29页 |
3.2.4 城市流动人口群体供给主体不可替代性 | 第29页 |
3.3 城市流动人口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性分析 | 第29-30页 |
3.3.1 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29-30页 |
3.3.2 城镇化进程下社会发展稳定和谐的要求 | 第30页 |
3.3.3 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进程 | 第30页 |
3.4 城市流动人口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需求分析 | 第30-32页 |
3.4.1 城市流动人口的现实需求 | 第30-31页 |
3.4.2 城市流动人口的潜在需求 | 第31-32页 |
4 上海市流动人口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区域分析——以浦东新区为例 | 第32-47页 |
4.1 浦东新区流动人口群体的总体现状 | 第32-33页 |
4.2 浦东新区流动人口样本的的基本情况 | 第33-36页 |
4.2.1 流动人口样本的群体性别组成情况 | 第33页 |
4.2.2 流动人口样本的群体年龄组成情况 | 第33-34页 |
4.2.3 流动人口样本的群体文化程度 | 第34-35页 |
4.2.4 流动人口样本的群体职业情况 | 第35页 |
4.2.5 流动人口样本的群体收入情况 | 第35-36页 |
4.3 浦东新区流动人口体育公共服务基本状况 | 第36-42页 |
4.3.1 浦东新区流动人口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方式、机制、内容 | 第36-40页 |
4.3.2 浦东新区流动人口使用体育公共服务的状况 | 第40-42页 |
4.4 浦东新区流动人口使用体育公共服务情况的结果分析 | 第42-47页 |
4.4.1 浦东新区流动人口群体有较强的体育健身意识 | 第42-43页 |
4.4.2 浦东新区流动人口群体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基本覆盖 | 第43-44页 |
4.4.3 浦东新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机制匮乏 | 第44-45页 |
4.4.4 浦东新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有待优化提高 | 第45-47页 |
5 完善上海市流动人口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对策 | 第47-50页 |
5.1 切实建立“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制度 | 第47-48页 |
5.2 保障供给,挖掘需求,做到标准化、精准化、均等化 | 第48-49页 |
5.3 体育主管部门、计划生育部门等之间的协作共赢 | 第49页 |
5.4 政府购买服务趋势下大力培育扶植体育非营利组织 | 第49-50页 |
6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