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6页 |
1.1.1 我国居民社区的建设发展 | 第13-14页 |
1.1.2 社会居住问题的影响 | 第14页 |
1.1.3 美丽厦门的建设 | 第14-15页 |
1.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9页 |
1.2.1 社区的概念 | 第16页 |
1.2.2 社区空间形态结构的概念 | 第16-19页 |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范围 | 第19-21页 |
1.3.1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9-20页 |
1.3.2 研究的主要范围 | 第20-21页 |
1.4 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5 论文的框架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厦门和中国台湾相近社区研究 | 第26-38页 |
2.1 厦门市相近社区空间研究 | 第26页 |
2.1.1 厦门市风景区社区建设发展的特点 | 第26页 |
2.1.2 案例的选取 | 第26页 |
2.2 厦门鼓浪屿空间结构发展探索 | 第26-29页 |
2.2.1 厦门鼓浪屿社区 | 第27-28页 |
2.2.2 厦门鼓浪屿社区建设 | 第28-29页 |
2.3 台湾新北市九份社区 | 第29-36页 |
2.3.1 九份社区空间结构形态 | 第30-34页 |
2.3.2 九份社区居民参与建设 | 第34-36页 |
2.4 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曾厝垵实地调研分析 | 第38-66页 |
3.1 曾厝垵概况 | 第38-48页 |
3.1.1 曾厝垵社区地理区位 | 第38-39页 |
3.1.2 曾厝垵社区的历史文化 | 第39-42页 |
3.1.3 曾厝垵宗教信仰 | 第42-44页 |
3.1.4 曾厝垵历史古迹 | 第44-48页 |
3.2 曾厝垵的产业构成 | 第48-52页 |
3.2.1 第一产业的没落 | 第48-49页 |
3.2.2 第三产业的崛起 | 第49-52页 |
3.3 曾厝垵居民生活调研分析 | 第52-57页 |
3.3.1 曾厝垵居民采访调查分析 | 第52-55页 |
3.3.2 曾厝垵居民问卷调查分析 | 第55-57页 |
3.4 曾厝垵高速发展的探究 | 第57-62页 |
3.4.1 低成本高需求 | 第57-59页 |
3.4.2 房租经济的兴起 | 第59页 |
3.4.3 曾厝垵高速发展的隐患 | 第59-60页 |
3.4.4 曾厝垵社区发展的优劣势 | 第60-62页 |
3.5 曾厝垵社区发展的无形因素 | 第62-64页 |
3.5.1 曾厝垵的自主性与自由空间 | 第62页 |
3.5.2 旅游业的巨大发展 | 第62-63页 |
3.5.3 曾厝垵居民的邻里关系 | 第63-64页 |
3.6 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曾厝垵社区的空间结构分析 | 第66-109页 |
4.1 曾厝垵社区具备吸引力的因素 | 第66-71页 |
4.1.1 曾厝垵区位优势对营造社区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66-68页 |
4.1.2 曾厝垵文化优势对营造社区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68-69页 |
4.1.3 曾厝垵人居环境对营造社区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69-71页 |
4.2 曾厝垵社区的路径分析 | 第71-80页 |
4.2.1 自由的“网格”体系 | 第71-73页 |
4.2.2 多元的道路层级关系 | 第73页 |
4.2.3 曾厝垵的街巷关系 | 第73-76页 |
4.2.4 曾厝垵的街巷尺度 | 第76-80页 |
4.3 曾厝垵社区的界面分析 | 第80-88页 |
4.3.1 曾厝垵空间界面 | 第81-85页 |
4.3.2 曾厝垵空间界面内容 | 第85-88页 |
4.4 曾厝垵社区的区域分析 | 第88-96页 |
4.4.1 曾厝垵公共空间区域 | 第89-90页 |
4.4.2 曾厝垵商业空间 | 第90-94页 |
4.4.3 曾厝垵景观空间 | 第94-96页 |
4.4.4 曾厝垵开放空间营造条件 | 第96页 |
4.5 曾厝垵社区的空间节点分析 | 第96-103页 |
4.5.1 曾厝垵丰富的节点空间 | 第96-99页 |
4.5.2 曾厝垵以祠堂和庙宇为中心的多中心布局 | 第99-103页 |
4.6 曾厝垵社区的标志物分析 | 第103-107页 |
4.6.1 曾厝垵建筑小品 | 第103-104页 |
4.6.2 曾厝垵建筑标志物 | 第104-107页 |
4.7 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五章 曾厝垵社区空间介入发展初探 | 第109-136页 |
5.1 曾厝垵发展的总体设想 | 第109-112页 |
5.1.1 制定曾厝垵社区可持续发展策略 | 第109-110页 |
5.1.2 保持社区居民“自发自主”的渐进改造模式 | 第110-111页 |
5.1.3 延续原有的社区肌理 | 第111页 |
5.1.4 维持路网的延续性 | 第111-112页 |
5.1.5 新的活跃元素的介入与环境整合 | 第112页 |
5.2 曾厝垵案例试做 | 第112-115页 |
5.2.1 设计范围的选择 | 第113页 |
5.2.2 设计理念 | 第113-115页 |
5.3 曾厝垵建筑的有机更新 | 第115-119页 |
5.3.1 建筑的有机更新 | 第116-117页 |
5.3.2 古厝的改造与利用 | 第117-119页 |
5.4 曾厝垵新的元素的介入 | 第119-122页 |
5.4.1 曾厝垵社区入口改造 | 第120页 |
5.4.2 曾厝垵文化戏台设计 | 第120-121页 |
5.4.3 曾厝垵游客服务中心设计 | 第121-122页 |
5.5 曾厝垵的改造模式 | 第122-135页 |
5.5.1 曾厝垵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设计 | 第123-129页 |
5.5.2 建立居民对公共环境设施自制管理体制的摸索实验 | 第129-132页 |
5.5.3 曾厝垵社区“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 | 第132-135页 |
5.6 小结 | 第135-136页 |
结语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2页 |
致谢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