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第12-19页 |
1.2.1 长周期地震动特性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隔震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第14-15页 |
1.2.3 长周期地震下隔震结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4 长周期地震响应的失效控制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5 考虑SSI效应的隔震结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6 隔震结构振动台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多类型长周期地震动反应谱特性分析 | 第21-27页 |
2.1 地震动的选取 | 第21-22页 |
2.2 长周期地震动的反应谱特性分析 | 第22-26页 |
2.2.1 加速度反应谱分析 | 第22-23页 |
2.2.2 速度反应谱分析 | 第23-24页 |
2.2.3 位移反应谱分析 | 第24-26页 |
2.2.4 傅里叶能量谱分析 | 第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多类型长周期地震作用下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减震性能与失效控制 | 第27-53页 |
3.1 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模型 | 第27-29页 |
3.1.1 结构模型参数 | 第27-29页 |
3.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9页 |
3.2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下结构响应分析 | 第29-35页 |
3.2.1 设防烈度下结构响应 | 第29-31页 |
3.2.2 罕遇地震下结构响应 | 第31-35页 |
3.3 远场长周期地震下结构响应分析 | 第35-39页 |
3.3.1 设防烈度下结构响应 | 第35-36页 |
3.3.2 罕遇地震下结构响应 | 第36-39页 |
3.4 层间组合隔震控制 | 第39-47页 |
3.4.1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组合隔震结构非线性响应 | 第40-42页 |
3.4.2 远场长周期地震作用下组合隔震结构非线性响应 | 第42-47页 |
3.5 考虑SSI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动响应 | 第47-51页 |
3.5.1 土-层间隔震结构体系简化力学模型及其运动方程 | 第47-49页 |
3.5.2 地基参数的计算 | 第49页 |
3.5.3 考虑SSI效应结构响应分析 | 第49-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多类型长周期地震作用下高层新型组合基础隔震体系减震性能研究 | 第53-86页 |
4.1 框-剪基础隔震结构模型 | 第53-55页 |
4.1.1 结构模型参数 | 第53-54页 |
4.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4.2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结构响应 | 第55-64页 |
4.2.1 LRB隔震构地震响应 | 第55-59页 |
4.2.2 新型组合隔震结构Ⅰ地震响应 | 第59-64页 |
4.3 远场长周期地震作用下结构响应 | 第64-81页 |
4.3.1 LRB隔震结构地震响应 | 第64-68页 |
4.3.2 新型组合隔震结构Ⅰ地震响应 | 第68-73页 |
4.3.3 新型组合隔震结构Ⅱ地震响应 | 第73-81页 |
4.4 考虑SSI效应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动响应 | 第81-85页 |
4.4.1 土-基础隔震结构体系简化力学模型及其运动方程 | 第81-82页 |
4.4.2 地基参数的计算 | 第82-83页 |
4.4.3 新型组合隔震Ⅰ考虑SSI效应结构响应分析 | 第83-8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五章 多类型长周期地震作用下高层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减震性能与失效控制 | 第86-109页 |
5.1 高层框架-核心筒基础隔震结构模型 | 第86-88页 |
5.1.1 结构模型信息 | 第86-87页 |
5.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87-88页 |
5.2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下结构响应分析 | 第88-96页 |
5.2.1 设防烈度下结构响应 | 第88-90页 |
5.2.2 罕遇地震下结构响应 | 第90-96页 |
5.3 远场长周期地震下结构响应分析 | 第96-105页 |
5.3.1 设防烈度下结构响应 | 第96-98页 |
5.3.2 罕遇地震下结构响应 | 第98-102页 |
5.3.3 罕遇地震下组合隔震控制 | 第102-105页 |
5.4 考虑SSI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响应分析 | 第105-108页 |
5.4.1 地基参数的计算 | 第105-106页 |
5.4.2 考虑SSI效应结构响应分析 | 第106-10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六章 多类型长周期地震下隔震结构振动台响应研究 | 第109-134页 |
6.1 模型设计与隔震支座性能参数 | 第109-112页 |
6.1.1 模型参数设计 | 第109-110页 |
6.1.2 隔震支座性能参数 | 第110-112页 |
6.2 试验方案 | 第112-115页 |
6.2.1 试验工况 | 第112页 |
6.2.2 测点布置 | 第112-114页 |
6.2.3 模型结构自振周期的确定 | 第114页 |
6.2.4 试验用地震波 | 第114-115页 |
6.3 近断层地震下试验结果分析 | 第115-124页 |
6.3.1 层间隔震结构响应分析 | 第115-119页 |
6.3.2 基础隔震结构响应分析 | 第119-123页 |
6.3.3 振动台试验与有限元分析对比 | 第123-124页 |
6.4 远场类谐和地震下试验结果分析 | 第124-133页 |
6.4.1 层间隔震模型地震响应分析 | 第124-128页 |
6.4.2 基础隔震模型地震响应分析 | 第128-131页 |
6.4.3 试验与有限元结果对比分析 | 第131-13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4-136页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34-135页 |
7.2 展望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