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各项工程与工种论文--基础工程论文

富水砂卵石地层深基坑承压水降水优化与规律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现状及动态第12-16页
        1.2.1 地下水渗流理论研究现状及动态第12-13页
        1.2.2 降水井优化设计研究现状及动态第13-15页
        1.2.3 降水引起土体变形的研究现状及动态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6-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技术路线第17-19页
第二章 金屿站初步降水方案第19-31页
    2.1 工程简介第19-23页
        2.1.1 基坑概况第19页
        2.1.2 周边环境第19-20页
        2.1.3 工程地质第20-23页
        2.1.4 水文地质第23页
    2.2 降水施工方案第23-29页
        2.2.1 降水布置总体思路第23-24页
        2.2.2 疏干降水井布置第24-26页
        2.2.3 承压降水井布置第26-29页
    2.3 基坑降水工程量统计第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三章 降水验证试验分析第31-49页
    3.1 概述第31页
    3.2 承压含水层渗流基本定律第31-35页
        3.2.1 达西定律第31-32页
        3.2.2 承压含水层渗流微分方程第32-35页
    3.3 现场降水试验分析第35-40页
        3.3.1 试验目的第35页
        3.3.2 试验内容第35页
        3.3.3 试验井选择第35页
        3.3.4 抽水试验流程第35-36页
        3.3.5 抽水试验观测成果第36-40页
    3.4 数值降水试验分析第40-45页
        3.4.1 计算软件第40-42页
        3.4.2 基本假设第42页
        3.4.3 模型概况第42-44页
        3.4.4 计算结果第44-45页
    3.5 对比分析第45-48页
    3.6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金屿站承压水降水方案优化分析第49-65页
    4.1 概述第49页
    4.2 井点降水的基本理论第49-53页
        4.2.1 裘布依假设第50页
        4.2.2 基坑涌水量计算公式第50-52页
        4.2.3 基坑内水位降深计算公式第52-53页
    4.3 井点降水设计的基本要求第53-55页
        4.3.1 设计原则第53页
        4.3.2 设计步骤第53-55页
    4.4 井点降水方案的优化分析第55-59页
        4.4.1 建立优化数学模型第56-57页
        4.4.2 优化数学模型的求解第57-59页
    4.5 三维渗流有限元分析第59-62页
        4.5.1 控制点压力水头第59-60页
        4.5.2 压力水头分布规律第60-62页
    4.6 对比分析第62-63页
    4.7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五章 金屿站承压水降水施工工况优化分析第65-85页
    5.1 概述第65页
    5.2 正交试验方法第65-67页
        5.2.1 设计步骤第65-66页
        5.2.2 设计正交表第66页
        5.2.3 极差分析第66-67页
    5.3 试验方案与数值模型第67-71页
        5.3.1 试验方案第67-68页
        5.3.2 建立数值模型第68-71页
    5.4 敏感性分析及最优工况组合第71-77页
        5.4.1 敏感性分析第72-75页
        5.4.2 最优工况组合第75-77页
    5.5 不同地连墙深度时降水的影响预测研究第77-84页
        5.5.1 孔隙水压力分布第77-79页
        5.5.2 渗流场分布第79-81页
        5.5.3 坑外地表沉降第81-83页
        5.5.4 地连墙水平位移第83-84页
    5.6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六章 初步方案与优化后方案对比分析第85-93页
    6.1 概述第85页
    6.2 井点降水优化后的对比分析第85-89页
        6.2.1 计算模型第85页
        6.2.2 对比分析第85-89页
    6.3 施工工况优化后的对比分析第89-91页
        6.3.1 计算模型第89页
        6.3.2 对比分析第89-91页
    6.4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结论与展望第93-95页
    结论第93-94页
    展望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9页
致谢第99-101页
个人简历第101-103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IFD理论的钢结构住宅设计研究
下一篇:多类型长周期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减震性能与失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