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论 | 第6-19页 |
(一) 本研究的缘起 | 第6-7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7-8页 |
(三) 本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8-10页 |
(四) 关于悲剧精神及其教育价值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五) 本论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 西方文化流变中悲剧意识、悲剧精神的发展脉络 | 第19-28页 |
(一) 西方悲剧的起源与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悲剧情怀 | 第19-20页 |
(二) 亚里士多德——完整悲剧的定义者 | 第20-21页 |
(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悲剧精神——悲剧对人性的彰显 | 第21-22页 |
(四) 黑格尔的悲剧情怀——西方悲剧理论的新超越 | 第22-23页 |
(五) 尼采生命哲学体系中的悲剧精神——西方悲剧的新色彩 | 第23-25页 |
(六) 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悲剧精神——尼采生命哲学的余音 | 第25-28页 |
二、 无法躲避的精神遭遇:悲剧的存在价值 | 第28-33页 |
(一) 悲剧的审美价值 | 第28-29页 |
(二) 悲剧的道德价值 | 第29-31页 |
(三) 悲剧的文化价值 | 第31-33页 |
三、 悲欢与共的生活事实:悲剧内蕴的教育价值 | 第33-40页 |
(一) 生活世界中的悲剧及其教育价值 | 第33-35页 |
(二) 文学世界中的悲剧及其教育价值 | 第35-38页 |
(三) 生命体悟中的悲剧意识及其教育价值 | 第38-40页 |
四、 当代社会悲剧教育价值的重拾与重构 | 第40-51页 |
(一) 物质崇拜与精神诉求相对峙的生命悲剧需要诉诸完整的生命教育 | 第40-43页 |
(二) 科学至上与人文缺失相冲突的精神悲剧需要求助博雅的人文教育 | 第43-47页 |
(三) 功利主义的交往悲剧需要建构真诚、相契、共生的师生关系 | 第47-51页 |
余论 超越傲慢与偏见:教育生活需要悲剧精神的清醒与提示 | 第51-55页 |
(一) 坦然面对人生悲剧,主动挑战人生困境 | 第51页 |
(二) 审视悲剧意识,展现悲剧精神 | 第51-52页 |
(三) 融入悲剧特色,回归教育本质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