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生物论文

高中生物生成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8-12页
    1.1 选题的缘由第8-9页
    1.2 国内外生成性教学的研究现状第9-11页
        1.2.1 国外关于生成性教学的研究现状第9-10页
        1.2.2 国内生成性教学研究述评第10-11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第2章 对生成性教学的认识第12-19页
    2.1 生成性教学的理论基础第12-14页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12-13页
        2.1.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13页
        2.1.3 生成性思维方式第13-14页
        2.1.4 后现代主义第14页
    2.2 生成性教学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4-16页
        2.2.1 教学的含义第14-15页
        2.2.2 生成的含义第15页
        2.2.3 生成性教学的内涵第15-16页
    2.3 生成性教学的特征第16-18页
        2.3.1 参与性第16页
        2.3.2 交互性第16页
        2.3.3 过程性第16-17页
        2.3.4 开放性第17页
        2.3.5 创造性第17页
        2.3.6 非线性第17-18页
    2.4 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第18-19页
第3章 高中生物生成性教学实施的原则第19-22页
    3.1 实践性原则第19页
    3.2 开放性原则第19-20页
    3.3 主体性原则第20页
    3.4 互动性原则第20页
    3.5 情境性原则第20-22页
第4章 高中生物生成性教学实施的策略第22-33页
    4.1 弹性预设,准备生成第22-24页
        4.1.1 预设的教学目标弹性化第22页
        4.1.2 预设的教学内容弹性化第22-23页
        4.1.3 预设的教学过程弹性化第23-24页
    4.2 创设情境,激发生成第24-26页
        4.2.1 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第24页
        4.2.2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第24-26页
    4.3 多向互动,促进生成第26页
    4.4 捕捉和处理教学资源,实现生成第26-32页
        4.4.1 捕捉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第27-29页
        4.4.2 处理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第29-32页
    4.5 合理评价,保障生成第32-33页
第5章 高中生物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第33-39页
    5.1 研究对象第33页
    5.2 实验变量第33页
        5.2.1 自变量和因变量第33页
        5.2.2 无关变量及其控制第33页
    5.3 研究假设第33页
    5.4 研究方法第33-34页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4-39页
        5.5.1 实验班生成性教学的效果调查第34-37页
        5.5.2 实验前后学生的生物学业成绩统计分析第37-39页
第6章 结论、反思和展望第39-43页
    6.1 研究结论第39-40页
    6.2 研究反思第40-43页
        6.2.1 研究存在的不足第40-41页
        6.2.2 建议第41-42页
        6.2.3 展望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5页
附录第45-47页
致谢第47-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学习者的中学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研究
下一篇:美国中学汉语初级教材对比分析--以《快乐汉语》(第一册)和《汉语教学直通车》(初级)为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