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关于备课 | 第9-10页 |
1.2.2 关于反思性教学 | 第10-11页 |
1.2.3 关于“再备课” | 第11页 |
1.2.4 关于生物教学设计 | 第11-13页 |
第2章 课题理论框架 | 第13-19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2.1.1 再备课 | 第13页 |
2.1.2 教学有效性 | 第13-14页 |
2.2 基础相关理论 | 第14-19页 |
2.2.1 批判理论 | 第14页 |
2.2.2 成人学习理论 | 第14-15页 |
2.2.3 元认知理论 | 第15页 |
2.2.4 反思性教学理论 | 第15-16页 |
2.2.5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6-17页 |
2.2.6 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 第17页 |
2.2.7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思想 | 第17页 |
2.2.8 班斯基的“最优化教育思想” | 第17-19页 |
第3章 研究方法与过程 | 第19-30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3.2 研究对象和研究时间 | 第19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3.3.1 等组实验法 | 第19-20页 |
3.3.2 数据处理 | 第20页 |
3.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0-30页 |
3.4.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20-25页 |
3.4.2 再备课实验过程举例及课堂效果分析 | 第25-26页 |
3.4.3 对照7班和实验11、12班学生生物成绩统计与分析 | 第26-29页 |
3.4.4 学生访谈 | 第29-30页 |
第4章 结论及建议 | 第30-31页 |
4.1 结论 | 第30页 |
4.2 建议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附录 | 第33-84页 |
附录A 学生生物学习兴趣度调查问卷 | 第33-36页 |
附录B 学生访谈提纲 | 第36-37页 |
附录C 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25章生态系统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一) | 第37-40页 |
附录D 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25章生态系统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二) | 第40-43页 |
附录E 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25章生态系统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三) | 第43-47页 |
附录F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25章生态系统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课堂同步测试题 | 第47-50页 |
附录G 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15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复习”教学设计(一) | 第50-58页 |
附录H 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15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复习”教学设计(二) | 第58-69页 |
附录I (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15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复习”教学设计(三) | 第69-80页 |
附录J 学生生物学习兴趣度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 第80-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