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26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一) 普通高等学校 | 第13-14页 |
(二) 创新 | 第14页 |
(三) 知识吸收能力 | 第14-15页 |
(四) 知识创新 | 第15-16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一) 吸收能力理论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二) 知识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三) 高校教师知识创新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四) 高校教师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创新相关性的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五、 论文的创新性 | 第23页 |
六、 论文框架及结构安排 | 第23-26页 |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6-31页 |
第一节 吸收能力理论 | 第26-27页 |
第二节 知识管理理论 | 第27-29页 |
第三节 知识创新理论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吸收能力与高校教师知识创新关系的研究设计 | 第31-44页 |
第一节 研究指标的确定 | 第31-33页 |
一、 知识吸收能力指标的确定 | 第31-32页 |
二、 知识创新指标的确定 | 第32-33页 |
第二节 研究假设 | 第33-34页 |
一、 研究假设 | 第33-34页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第34-40页 |
一、 问卷设计 | 第34页 |
二、 调查样本的选取 | 第34页 |
三、 数据收集 | 第34-36页 |
四、 问卷信效度分析 | 第36-40页 |
第四节 高校教师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创新的关系 | 第40-44页 |
一、 高校教师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创新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二、 高校教师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创新的回归分析 | 第41-42页 |
三、 高校教师知识吸收能力对知识创新的影响分析 | 第42-44页 |
第三章 高校教师知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4-50页 |
第一节 高校教师知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 第44-47页 |
一、 创新整体水平偏低 | 第44-45页 |
二、 科研投入严重不足 | 第45页 |
三、 原始性创新能力不足 | 第45-46页 |
四、 科研创新的结构性失衡 | 第46-47页 |
五、 功利性和行政化明显 | 第47页 |
第二节 高校教师知识创新水平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47-50页 |
一、 获取信息网络不健全 | 第47-48页 |
二、 隐性知识扩散消化难度大 | 第48页 |
三、 知识吸收效果不明显 | 第48-49页 |
四、 知识应用缺乏产学研结合 | 第49页 |
五、 忽视个人知识管理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提升高校教师知识吸收能力,促进知识创新 | 第50-57页 |
第一节 基于吸收能力的高校教师知识创新水平提升的战略设计 | 第50-51页 |
一、 基于吸收能力的高校教师知识创新水平提升的总体思路 | 第50页 |
二、 基于吸收能力的高校教师知识创新水平提升的战略目标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基于吸收能力推动高校教师知识创新水平的提升 | 第51-53页 |
一、 促进知识交流共享,建设网络信息平台 | 第51页 |
二、 加快隐性知识显性化,降低知识扩散难度 | 第51-52页 |
三、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增强知识吸收效果 | 第52页 |
四、 在职培养与自我培养相结合,加强个人知识管理 | 第52-53页 |
五、 建立良性运作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 | 第53页 |
第三节 构建提升高校教师知识创新水平的配套服务体系 | 第53-55页 |
一、 改革高校的管理体制 | 第53-54页 |
二、 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 | 第54页 |
三、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 第54页 |
四、 重视专利和产权保护 | 第54-55页 |
五、 加大创新科研投入 | 第55页 |
第四节 营造提升高校教师知识创新水平的外部环境 | 第55-57页 |
一、 高校创新文化环境 | 第55-56页 |
二、 政府创新政策导向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