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近代文学(1840~1919年)论文

战国策派对尼采学说的接受

内容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0. 引言第9-14页
    0.1 尼采学说与战国策派的基本概况第9-10页
    0.2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第10-12页
    0.3 本论文的创新与主要内容第12-14页
1. 战国策派对尼采学说的理论性阐释第14-32页
    1.1 战国策派成员的尼采研究成果第14-22页
        1.1.1 陈铨的尼采研究成果第14-20页
        1.1.2 林同济的尼采研究成果第20-22页
    1.2 战国策派对尼采学说主题的运用第22-32页
        1.2.1 从“超人”到“英雄崇拜”第22-24页
        1.2.2 从“权力意志”到“力”的呼喊、“民族文学运动”第24-27页
        1.2.3 从“酒神精神”到“恐怖”、“狂欢”、“虔恪”第27-30页
        1.2.4 从“永恒轮回”到“战国时代的重演”第30-32页
2. 战国策派对尼采学说的文学性书写第32-48页
    2.1 传声筒式的创作第32-38页
        2.1.1 个人主义思想的转变第33-35页
        2.1.2 民族主义思想的高扬第35-38页
    2.2 塑造超人形象第38-42页
        2.2.1 正面的“超人”第38-41页
        2.2.2 反面的“超人”第41-42页
    2.3 写作风格的尼采味第42-48页
        2.3.1 振聋发聩的格调第43-44页
        2.3.2 哲理化、诗意化的语言第44-45页
        2.3.3 意味隽永的象征手法第45-48页
3. 战国策派接受尼采学说的特点、意义与局限第48-58页
    3.1 战国策派接受尼采学说的特点第48-53页
        3.1.1 功利性动机第48-50页
        3.1.2 文化批判思路的承继第50-51页
        3.1.3 本土化、私人化解读第51-53页
    3.2 战国策派接受尼采学说的意义与局限第53-58页
        3.2.1 意义第53-56页
        3.2.2 局限第56-58页
结语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1页
后记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比雅》研究
下一篇:《咫闻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