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基于量化自我的网络行为可视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6页
        1.1.1 Web发展背景第11页
        1.1.2 Web服务的体验升级第11-12页
        1.1.3 量化自我理念第12-14页
        1.1.4 数据可视化第14-15页
        1.1.5 小结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2页
        1.2.1 量化自我第16-17页
        1.2.2 用户网络行为研究第17-19页
        1.2.3 数据可视化第19-22页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第22-23页
        1.3.1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3.2 研究意义第23页
    1.4 论文创新点第23-24页
    1.5 论文结构第24-25页
第二章 web交互行为分析与数据量化第25-37页
    2.1 行为数据特征第25页
        2.1.1 网络行为的多样性第25页
        2.1.2 行为数据的多维及不确定性第25页
    2.2 本文对行为数据的分类第25-26页
        2.2.1 按虚实程度进行划分第25-26页
        2.2.2 按行为关联度进行划分第26页
        2.2.3 按内容关联度进行划分第26页
    2.3 行为数据度量类型第26-27页
    2.4 通用行为数据的量化分析第27-29页
        2.4.1 url地址编码信息第27页
        2.4.2 时间维度信息第27-28页
        2.4.3 页面信息的量化描述第28-29页
        2.4.4 通用页面交互事件第29页
    2.5 信息搜索行为数据的量化分析第29-31页
        2.5.1 信息行为相关研究及概念第29-30页
        2.5.2 百度的信息检索服务第30页
        2.5.3 基于百度的信息检索的行为量化第30-31页
    2.6 微博交互行为数据的量化分析第31-37页
        2.6.1 基于博客形式的虚拟社交相关研究第31-32页
        2.6.2 (新浪)微博社交平台的概况第32页
        2.6.3 基于微博的社交行为量化第32-37页
第三章 行为数据分析及可视化第37-55页
    3.1 可视化视图的视觉编码第37-41页
        3.1.1 各类视觉通道特征对比第37-38页
        3.1.2 可视化视图中的非编码视觉元素第38-39页
        3.1.3 G2的可视化元素构成第39页
        3.1.4 坐标系类型第39-40页
        3.1.5 可视化视觉编码总结第40-41页
    3.2 行为数据的时效性第41-42页
        3.2.1 实时计量数据第41页
        3.2.2 累积统计数据第41-42页
    3.3 低维行为数据的可视化研究第42-44页
        3.3.1 一维可视化表达第42页
        3.3.2 二维可视化表达第42-43页
        3.3.3 无交互可视化第43-44页
    3.4 多维行为数据的可视化研究第44-55页
        3.4.1 多维数据可视化常见策略第44-47页
        3.4.2 提升视觉编码的密度第47页
        3.4.3 多视觉通道映射变换交互第47-51页
        3.4.4 视图分层联动交互第51-55页
第四章 应用整体实践与设计第55-65页
    4.1 应用流程架构第55-56页
        4.1.1 需求整理第55页
        4.1.2 应用关键任务简介第55-56页
    4.2 界面交互组织第56-60页
        4.2.1 导航与页面结构第56-57页
        4.2.2 卡片化信息展示第57-58页
        4.2.3 图表释义第58-59页
        4.2.4 内容视图扩展设定第59-60页
    4.3 业务拆分及扩展第60-65页
        4.3.1 业务拆分第60-62页
        4.3.2 业务扩展第62-65页
第五章 技术架构简介第65-73页
    5.1 基于Web行为分析的技术模式第65-67页
        5.1.1 数据采集模式第65页
        5.1.2 数据分析模式第65-66页
        5.1.3 本文采用的技术模式第66-67页
    5.2 相关技术简介第67-69页
        5.2.1 Web界面交互技术第67页
        5.2.2 chrome扩展技术第67页
        5.2.3 Node.js后端第67-68页
        5.2.4 MongoDB数据库第68页
        5.2.5 基于canvas的数据可视化引擎第68-69页
    5.3 实践架构设计第69-73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3-75页
    6.1 研究总结第73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附录 代码工程第79-81页
致谢第81-8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视频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泊松过程和维纳过程共同驱动的随机系统的稳定性与控制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