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12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2.1.1 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 | 第12-13页 |
2.1.2 课外体育活动的行为特征研究 | 第13-18页 |
2.2 国外的课外体育状况 | 第18-21页 |
2.2.1 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 | 第18-19页 |
2.2.2 学生参与特征的研究 | 第19-21页 |
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页 |
3.1 课外体育活动 | 第21页 |
3.2 课外体育行为特征 | 第21页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1-25页 |
4.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4.2.1 文献资料法 | 第21页 |
4.2.2 调查法 | 第21-24页 |
4.2.3 数理统计法 | 第24-25页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5-79页 |
5.1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总体行为特征分析 | 第25-35页 |
5.1.1 农村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动机的研究 | 第25-26页 |
5.1.2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特征 | 第26页 |
5.1.3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强度特征 | 第26-27页 |
5.1.4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特征 | 第27-32页 |
5.1.5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特征 | 第32-33页 |
5.1.6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特征 | 第33-34页 |
5.1.7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空间特征 | 第34-35页 |
5.2 不同类别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特征 | 第35-69页 |
5.2.1 不同性别的学生的课外体育行为特征分析 | 第35-46页 |
5.2.2 不同年级的学生的课外体育行为特征分析 | 第46-57页 |
5.2.3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课外体育行为特征分析 | 第57-69页 |
5.3 聊城市农村小学学生课外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第69-74页 |
5.3.1 聊城市农村小学生的体育运动量 | 第69-70页 |
5.3.2 聊城市农村小学生的体育态度各维度统计 | 第70页 |
5.3.3 聊城市农村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各维度统计 | 第70页 |
5.3.4 聊城市农村小学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行为与体育态度的相关性 | 第70-72页 |
5.3.5 聊城市农村小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行为与体育兴趣的相关性 | 第72-74页 |
5.4 学生课外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74-79页 |
5.4.1 学生自身因素 | 第74-76页 |
5.4.2 家庭因素 | 第76页 |
5.4.3 学校因素 | 第76-77页 |
5.4.4 其他因素 | 第77-79页 |
6 促进聊城市农村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对策研究 | 第79-84页 |
6.1 学校层面 | 第79-80页 |
6.1.1 培养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 | 第79页 |
6.1.2 使学生形成文化课与体育活动共同的发展意识 | 第79页 |
6.1.3 响应政府号召,完善学校的课外体育状况 | 第79-80页 |
6.1.4 尽量减少作业负担,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参与课外体育活动 | 第80页 |
6.1.5 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差异组织课外体育活动 | 第80页 |
6.2 学生层面 | 第80-81页 |
6.2.1 形成良好的课外体育态度 | 第80页 |
6.2.2 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课外体育活动 | 第80-81页 |
6.3 家庭层面 | 第81-82页 |
6.3.1 家人的支持 | 第81页 |
6.3.2 做孩子的榜样 | 第81-82页 |
6.3.3 锻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 第82页 |
6.4 政府层面 | 第82-84页 |
6.4.1 完善学校及周边的体育场地设施 | 第82页 |
6.4.2 号召学校正常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 第82-83页 |
6.4.3 加大课外体育活动的宣传工作 | 第83-84页 |
7 结论 | 第84-86页 |
8.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附录 | 第89-98页 |
附录一 | 第89-91页 |
附录二 | 第91-92页 |
附录三 | 第92-95页 |
附录四 | 第95-97页 |
附录五 | 第97-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著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