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6页 |
ABSTRACT | 第16-18页 |
符号说明 | 第19-2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21-28页 |
第一节 生物发光简介 | 第21页 |
第二节 生物发光技术 | 第21-25页 |
第三节 生物发光体系的优化策略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基于DeepBlue作为骨架的腔肠素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和生物发光活性评价 | 第28-91页 |
第一节 课题背景 | 第28-36页 |
2.1.1 腔肠素(Coelenterazine)生物发光体系 | 第28-29页 |
2.1.2 腔肠素发光现象的分子机制 | 第29页 |
2.1.3 腔肠素的生物发光 | 第29-30页 |
2.1.4 腔肠素的化学发光 | 第30页 |
2.1.5 腔肠素生物发光系统所涉及的萤光素酶 | 第30-31页 |
2.1.5.1 海肾萤光素酶(Renilla luciferase) | 第30页 |
2.1.5.2 Gaussia萤光素酶 | 第30-31页 |
2.1.5.3 Oplophorus萤光素酶 | 第31页 |
2.1.6 腔肠素的合成方法 | 第31-33页 |
2.1.7 腔肠素类化合物在生物发光领域的发展 | 第33-36页 |
第二节 新型腔肠素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和活性研究 | 第36-91页 |
2.2.1 基于腔肠素类似物DeepBlueC的新型底物设计 | 第36-37页 |
2.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37-62页 |
2.2.2.1 试剂和仪器 | 第37-38页 |
2.2.2.2 B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 第38-52页 |
2.2.2.3 A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 第52-57页 |
2.2.2.4 T系列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57-61页 |
2.2.2.5 合成讨论 | 第61-62页 |
2.2.3 新型腔肠素类底物的活性评价结果与讨论 | 第62-86页 |
2.2.3.1 B系列化合物的生物发光活性评价结果 | 第62-76页 |
2.2.3.1.1 B系列化合物在体外酶水平的的生物发光特性结果与讨论 | 第62-69页 |
2.2.3.1.2 B系列化合物在细胞水平的的生物发光特性结果与讨论 | 第69-73页 |
2.2.3.1.3 B系列化合物在活体动物的的生物发光特性结果与讨论 | 第73-75页 |
2.2.3.1.4 讨论与小结 | 第75-76页 |
2.2.3.2 A系列化合物的生物发光活性评价结果与讨论 | 第76-82页 |
2.2.3.2.1 A系列化合物在体外酶水平的生物发光特性结果 | 第76-80页 |
2.2.3.2.2 A系列化合物在细胞水平的生物发光特性结果 | 第80-81页 |
2.2.3.2.3 讨论与小结 | 第81-82页 |
2.2.3.3 T系列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评价结果 | 第82-86页 |
2.2.3.3.1 T系列化合物在体外酶水平的生物发光活性结果 | 第82-85页 |
2.2.3.3.2 T系列化合物在细胞水平的生物发光活性结果 | 第85-86页 |
2.2.3.3.3 讨论与小结 | 第86页 |
2.2.4 新型腔肠素类底物活性评价的实验步骤 | 第86-91页 |
2.2.4.1 实验材料 | 第86-87页 |
2.2.4.2 新型底物海肾萤光素酶酶水平生物发光性质的评价 | 第87页 |
2.2.4.3 新型底物Gaussia萤光素酶酶水平生物发光性质的评价 | 第87-88页 |
2.2.4.4 化学发光光谱测定 | 第88页 |
2.2.4.5 荧光光谱测定 | 第88页 |
2.2.4.6 细胞培养 | 第88-89页 |
2.2.4.7 细胞水平生物发光性质测试 | 第89页 |
2.2.4.8 细胞浓度梯度生物发光测试 | 第89页 |
2.2.4.9 新型腔肠素类型底物的细胞毒性测试 | 第89-90页 |
2.2.4.10 裸鼠荷瘤模型构建 | 第90页 |
2.2.4.11 小动物活体成像实验 | 第90-91页 |
第三章 细菌luxAB生物发光体系的底物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活性评价以及基于“Caged”策略的新型生物发光类的汞离子探针的开发应用 | 第91-121页 |
第一节 文献背景 | 第91-93页 |
3.1.1 Vibrio属细菌生物发光 | 第91-92页 |
3.1.2 重金属离子探针的研究现状 | 第92-93页 |
第二节 基于“Caged”策略的新型生物发光类的汞离子探针的开发应用 | 第93-102页 |
3.2.1 汞离子生物发光探针的设计 | 第93-94页 |
3.2.2 汞离子探针的合成方法 | 第94-95页 |
3.2.2.1 试剂和仪器 | 第94-95页 |
3.2.2.2 汞离子探针的合成 | 第95页 |
3.2.3 汞离子探针的生物活性评价 | 第95-99页 |
3.2.3.1 汞离子探针在水相体系中的探测汞离子的能力 | 第96-98页 |
3.2.3.2 汞离子探针在裸鼠血清中探测汞离子的能力 | 第98-99页 |
3.2.3.3 汞离子探针的生物发光活体动物成像 | 第99页 |
3.2.4 汞离子探针的生物活性评价方法 | 第99-101页 |
3.2.4.1 探针检测汞离子的HPLC实验 | 第99-100页 |
3.2.4.2 细菌培养与菌液配置 | 第100页 |
3.2.4.3 汞离子探针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测试 | 第100-101页 |
3.2.4.4 血清中的汞离子检测实验 | 第101页 |
3.2.4.5 汞离子的动物成像实验 | 第101页 |
3.2.5 讨论与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三节 新型luxAB细菌生物发光体系的底物的设计、合成和生物学评价 | 第102-121页 |
3.3.1 新型luxAB底物的设计 | 第102页 |
3.3.2 新型luxAB细菌萤光素酶底物的合成 | 第102-110页 |
3.3.2.1 材料和仪器 | 第102-103页 |
3.3.2.2 新型细菌生物发光底物的合成 | 第103-110页 |
3.3.2.3 合成讨论分析 | 第110页 |
3.3.3 新型luxAB萤光素酶底物的生物发光活性评价 | 第110-118页 |
3.3.3.1 生物发光强度和相对量子产率 | 第111-112页 |
3.3.3.2 生物发光光谱评价 | 第112-114页 |
3.3.3.3 生物发光动力学特性 | 第114-116页 |
3.3.3.4 生物发光小动物裸鼠成像实验结果 | 第116页 |
3.3.3.5 化合物的荧光性质 | 第116-118页 |
3.3.4 新型luxAB萤光素酶底物的活性评价实验方法 | 第118-120页 |
3.3.4.1 荧光光谱测试方法 | 第118页 |
3.3.4.2 细菌培养与菌液配置 | 第118页 |
3.3.4.3 生物发光测试 | 第118-120页 |
3.3.4.3.1 化合物的生物发光强度测试 | 第119页 |
3.3.4.3.2 生物发光光谱测试 | 第119页 |
3.3.4.3.3 相对量子产率(RQY)的计算 | 第119页 |
3.3.4.3.4 生物发光体内实验 | 第119-120页 |
3.3.5 讨论与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1-127页 |
第一节 总结 | 第121-124页 |
1. 新型腔肠素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发光活性研究 | 第121-123页 |
2. 细菌luxAB生物发光体系的底物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活性评价以及基于“Caged”策略的新型生物发光类的汞离子探针的开发应用 | 第123-124页 |
第二节 展望 | 第124-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9-140页 |
附录: 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1HNMR,~(13)CNMR,MS和HPLC谱图 | 第140-24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