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小结 | 第17-18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目的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3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第20-21页 |
1.4.1 创新点 | 第20页 |
1.4.2 不足 | 第20-21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21-2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经济新常态 | 第21页 |
2.1.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第21-22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2.2.1 马克思主义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 第22-24页 |
2.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 第24-28页 |
3 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 第28-37页 |
3.1 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 第28-33页 |
3.1.1 治理当前经济形势的举措 | 第28-30页 |
3.1.2 破除长期积累矛盾的举措 | 第30-33页 |
3.2 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可能性 | 第33-37页 |
3.2.1 顶层创新设计——理论自信是指导 | 第33-34页 |
3.2.2 制度优越明显——制度自信是保障 | 第34-35页 |
3.2.3 转型升级奏效——实践自信是效果 | 第35-37页 |
4 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现状分析 | 第37-47页 |
4.1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取得的成绩 | 第37-40页 |
4.1.1 “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质性进展 | 第37-38页 |
4.1.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绩 | 第38页 |
4.1.3 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 第38-39页 |
4.1.4 实体经济振兴取得明显成果 | 第39-40页 |
4.2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困难 | 第40-44页 |
4.2.1 简政放权落实到位不够 | 第40-42页 |
4.2.2 实体经济虽大但不强 | 第42-43页 |
4.2.3 人力资本的供应乏力 | 第43页 |
4.2.4 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 第43-44页 |
4.3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困难的原因 | 第44-47页 |
4.3.1 体制改革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 第44-46页 |
4.3.2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 第46-47页 |
5 经济新常态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 | 第47-53页 |
5.1 制度管理层面: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 第47-48页 |
5.1.1 进一步落实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 第47页 |
5.1.2 加快行政审批事项削减 | 第47-48页 |
5.1.3 逐步消除要素市场化配置障碍 | 第48页 |
5.2 技术创新层面:着力发展实体经济 | 第48-49页 |
5.2.1 深入推进去产能 | 第48-49页 |
5.2.2 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 | 第49页 |
5.2.3 转换发展的新旧动能 | 第49页 |
5.2.4 探索发展新路径 | 第49页 |
5.3 劳动力资源层面:注重提高供给体系人力资本质量 | 第49-51页 |
5.3.1 加快转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 | 第50页 |
5.3.2 加大弘扬“工匠精神”,树立劳模典范 | 第50-51页 |
5.3.3 保护企业家精神,激发创新热情 | 第51页 |
5.4 物质基础保障层面: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 第51-53页 |
5.4.1 缩小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差距 | 第51-52页 |
5.4.2 创新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融资方式 | 第52页 |
5.4.3 加快基础设施网络低碳化、智能化建设 | 第52-53页 |
6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