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大学生犯罪的概述 | 第17-23页 |
2.1 大学生犯罪及大学生犯罪预防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2.1.1 犯罪 | 第17页 |
2.1.2 大学生犯罪 | 第17页 |
2.1.3 犯罪预防 | 第17-18页 |
2.1.4 大学生犯罪预防 | 第18页 |
2.2 大学生犯罪的现状 | 第18-19页 |
2.2.1 高学历层次大学生犯罪增多 | 第18-19页 |
2.2.2 女大学生犯罪比例升高 | 第19页 |
2.2.3 显现出共同犯罪趋势 | 第19页 |
2.3 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 第19-23页 |
2.3.1 犯罪动机随意化 | 第19-20页 |
2.3.2 犯罪类型多样化 | 第20-23页 |
3 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分析 | 第23-29页 |
3.1 大学生犯罪的外因 | 第23-26页 |
3.1.1 社会因素 | 第23-24页 |
3.1.2 家庭因素 | 第24-25页 |
3.1.3 学校因素 | 第25-26页 |
3.2 大学生犯罪的内因 | 第26-29页 |
3.2.1 个体心理因素 | 第26-28页 |
3.2.2 个体生活经历不同 | 第28-29页 |
4 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可行性与存在问题分析 | 第29-37页 |
4.1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大学生犯罪预防的可行性 | 第29-31页 |
4.1.1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大学生犯罪预防的功能 | 第29页 |
4.1.2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大学生犯罪预防的价值 | 第29-31页 |
4.1.3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大学生犯罪预防的过程 | 第31页 |
4.2 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大学生犯罪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 第31-37页 |
4.2.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觉性不高 | 第31-33页 |
4.2.2 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尚不完善 | 第33-34页 |
4.2.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较为传统 | 第34-37页 |
5 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具体措施 | 第37-46页 |
5.1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教育环境 | 第37-40页 |
5.1.1 优化社会环境 | 第37-38页 |
5.1.2 优化学校环境 | 第38-39页 |
5.1.3 优化家庭环境 | 第39-40页 |
5.2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大学生犯罪教育主体的自觉性 | 第40页 |
5.2.1 提高教师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教育主动性和自觉性 | 第40页 |
5.2.2 提高其他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 第40页 |
5.3 完善应对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第40-43页 |
5.3.1 加强法制教育 | 第40-41页 |
5.3.2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 第41-42页 |
5.3.3 正视性教育 | 第42页 |
5.3.4 增强团队意识教育 | 第42页 |
5.3.5 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 第42-43页 |
5.4 改善应对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43-46页 |
5.4.1 加强互动,提升课堂教学吸引力 | 第43页 |
5.4.2 因材施教,增强教育方法针对性 | 第43-44页 |
5.4.3 创新方法,提高理论教育实效性 | 第44-46页 |
6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