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非整倍体对异源六倍体小麦全基因组范围内基因表达的影响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9-15页
    1.非整倍体的概述第9-11页
        1.1 非整倍体的定义第9-10页
        1.2 非整倍体的研究现状第10-11页
    2.非整倍化的影响第11-13页
        2.1 非整倍化与基因转录第11-12页
        2.2 非整倍化与表型第12-13页
    3.多倍化与非整倍体第13-14页
    4.研究意义第14-15页
材料和方法第15-26页
    1.实验材料第15-16页
    2.实验方法第16-26页
        2.1 实验材料的核型鉴定第16-19页
            2.1.1 染色体片子的制作第16-17页
            2.1.2 探针的制备第17页
            2.1.3 探针的杂交第17-18页
            2.1.4 DNA提取(用于制备探针)第18-19页
        2.2 转录组数据第19-24页
            2.2.1 样品RNA的提取第19-20页
            2.2.2 转录组数据的获得第20-21页
            2.2.3 数据分析第21-23页
            2.2.4 剂量补偿的分析第23页
            2.2.5 部分同源基因的分析第23-24页
            2.2.6 转录组数据的验证第24页
        2.3 数据处理及其相关的统计分析第24-25页
        2.4 表型测量第25-26页
结果与分析第26-54页
    1.异源六倍体小麦非整倍体的核型鉴定第26-27页
    2.异源六倍体小麦中,不同类型的非整倍化导致不同程度基因表达的紊乱第27-32页
        2.1 同一条染色体(samechromosome)的不同类型的非整倍体第28-29页
        2.2 部分同源染色体的同种类型(sametype)的非整倍体第29-30页
        2.3 “补偿型”(compensating)非整倍体小麦第30-31页
        2.4 异源六倍体小麦整倍体与其非整倍体的聚类分析第31-32页
    3.在小麦非整倍体中,转录应答基因的异同第32-37页
        3.1 亚基因组水平(subgenome)第32-33页
        3.2 染色体水平(chromosome)第33-34页
        3.3 基因水平(gene-by-gene)第34-37页
    4.异源六倍体小麦非整倍体中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剂量补偿现象第37-42页
    5.不同类型的应答基因富集到不同的功能分类第42-45页
    6.异源六倍体小麦中的部分同源基因罕有的共调控作用以应答非整倍化的发生第45-50页
    7.异源六倍体小麦非整倍体的表型结果第50-54页
讨论第54-57页
结论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5页
附录第65-86页
    1.附图第65-83页
        1.1 附图1第65-70页
        1.2 附图2第70-73页
        1.3 附图3第73-83页
    2.附表第83-86页
        2.1 附表1第83-85页
        2.2 附表2第85-86页
致谢第86-88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冬小麦水温效应—夏玉米氮硫交互效应及其优化调控
下一篇:半干旱区集雨补灌与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