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现场填筑试验工点及填料工程性质 | 第18-35页 |
2.1 现场填筑试验工点 | 第18-20页 |
2.1.1 试验工点选取及地质条件 | 第18-19页 |
2.1.2 试验工点路堤设计断面 | 第19-20页 |
2.1.3 试验工点路堑设计断面 | 第20页 |
2.2 全风化软质岩填料取土场及水泥改良拌和站 | 第20-23页 |
2.2.1 全风化软质岩填料的取土场 | 第20-22页 |
2.2.2 全风化软质岩水泥改良土拌和站 | 第22-23页 |
2.3 全风化软质岩及改良土的填筑碾压及检测 | 第23-28页 |
2.3.1 施工设备 | 第23-24页 |
2.3.2 填料摊铺 | 第24-25页 |
2.3.3 碾压压实 | 第25-26页 |
2.3.4 压实质量检测 | 第26-28页 |
2.4 全风化软质岩路基填料物理力学性质 | 第28-33页 |
2.4.1 矿物成分与化学成分 | 第29-30页 |
2.4.2 颗粒密度与粒径组成 | 第30页 |
2.4.3 界限含水率与击实参数 | 第30-31页 |
2.4.4 压缩性质和直剪强度 | 第31-32页 |
2.4.5 全风化软质岩水泥改良掺配比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全风化软质岩路基填料填筑试验及碾压工艺 | 第35-51页 |
3.1 现场填筑试验数据 | 第35-43页 |
3.1.1 松铺厚度为0.6M的填筑试验 | 第35-37页 |
3.1.2 松铺厚度为0.5M的填筑试验 | 第37-38页 |
3.1.3 松铺厚度为0.4M的填筑试验 | 第38-41页 |
3.1.4 松铺厚度为0.3M的填筑试验 | 第41-43页 |
3.2 全风化软质岩填料合理松铺厚度确定 | 第43-46页 |
3.2.1 松铺厚度对压实系数K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2 松铺厚度对K30的影响 | 第45页 |
3.2.3 松铺系数分析 | 第45-46页 |
3.3 全风化软质岩填料含水率及压实系数控制 | 第46-48页 |
3.3.1 含水率对压实系数K的影响 | 第46页 |
3.3.2 含水率对K30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3 压实系数K和K30的关系 | 第47-48页 |
3.4 全风化软质岩填料合理碾压组合方式 | 第48-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全风化软质岩水泥改良土填料填筑试验及碾压工艺 | 第51-61页 |
4.1 现场填筑试验数据 | 第51-55页 |
4.1.1 松铺厚度为0.6M的填筑试验 | 第51-52页 |
4.1.2 松铺厚度为0.5M的填筑试验 | 第52-53页 |
4.1.3 松铺厚度为0.4M的填筑试验 | 第53-54页 |
4.1.4 松铺厚度为0.3M的填筑试验 | 第54-55页 |
4.2 水泥改良土合理松铺厚度确定 | 第55-57页 |
4.2.1 松铺厚度对K的影响 | 第55-56页 |
4.2.2 松铺厚度对K30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3 改良土的松铺系数 | 第57页 |
4.3 水泥改良土的含水率控制 | 第57-59页 |
4.3.1 含水率对K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2 含水率对K30的影响 | 第58-59页 |
4.4 水泥改良土的碾压工艺 | 第59-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全风化软质岩及水泥改良土路堤沉降观测 | 第61-77页 |
5.1 沉降观测目的 | 第61页 |
5.2 现场沉降观测方案 | 第61-64页 |
5.2.1 仪器埋设方案 | 第61-64页 |
5.2.2 传感器数据采集 | 第64页 |
5.3 传感器埋设 | 第64-68页 |
5.3.1 观测桩 | 第64-65页 |
5.3.2 单点位移沉降计 | 第65-67页 |
5.3.3 TDR水分传感器 | 第67-68页 |
5.4 现场测试数据分析 | 第68-76页 |
5.4.1 水泥改良土路堤沉降观测 | 第68-69页 |
5.4.2 全风化软质岩路堤观测结果 | 第69-70页 |
5.4.3 填料含水率观测结果 | 第70-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实践及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