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2 域外研究著作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法治一元论的形式法治或实质法治 | 第16-27页 |
2.1 形式法治的概述 | 第16-20页 |
2.1.1 形式法治的定义 | 第16-17页 |
2.1.2 形式法治的特征与实践表现 | 第17-19页 |
2.1.3 形式法治的意义与局限 | 第19-20页 |
2.2 实质法治的概述 | 第20-25页 |
2.2.1 实质法治的定义 | 第20-21页 |
2.2.2 实质法治的特征与实践表现 | 第21-24页 |
2.2.3 实质法治的意义与局限 | 第24-25页 |
2.3 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联系 | 第25-27页 |
2.3.1 实质法治决定形式法治的内容与运行 | 第25-26页 |
2.3.2 形式法治制约实质法治的实现 | 第26-27页 |
第3章 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冲突 | 第27-32页 |
3.1 形式法治的稳定性与实质法治的目的性冲突 | 第27-28页 |
3.2 形式法治的形式平等性与实质法治的实质平等性冲突 | 第28-30页 |
3.3 形式法治的规范价值与实质法治的正义价值冲突 | 第30页 |
3.4 形式法治的形式合法性与实质法治的实质合法性冲突 | 第30-32页 |
第4章 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整合 | 第32-38页 |
4.1 引入社会学领域中的“场域”作为基础性分析框架 | 第33页 |
4.2 法治二元场域的建构:超越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之争 | 第33-36页 |
4.2.1 以立法为对象的实质法治场域建设 | 第34-35页 |
4.2.2 以法律实施为对象的形式法治场域建设 | 第35页 |
4.2.3 形式法治场域和实质法治场域的良性互动 | 第35-36页 |
4.3 法治二元发展路径的例证 | 第36-38页 |
4.3.1 新加坡的法治二元建设 | 第36-37页 |
4.3.2 香港的法治二元建设 | 第37-38页 |
第5章 全面建设法治中国背景下法治二元场域的建构 | 第38-46页 |
5.1 法治二元场域的建构对中国法治实施的意义 | 第38-39页 |
5.2 以立法为对象的实质法治场域运行的基本原则 | 第39-41页 |
5.2.1 依宪执政 | 第39-40页 |
5.2.2 党领导立法 | 第40页 |
5.2.3 民主协商 | 第40页 |
5.2.4 尊重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 | 第40-41页 |
5.2.5 科学立法 | 第41页 |
5.3 以法律实施为对象的形式法治场域运行的基本原则 | 第41-46页 |
5.3.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第42页 |
5.3.2 严格执法 | 第42-43页 |
5.3.3 公正司法 | 第43-44页 |
5.3.4 维护法律的安定性 | 第44页 |
5.3.5 全民守法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