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3-22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3-16页 |
1.2 协同学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协同学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论文结构 | 第18-19页 |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1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22页 |
2 协同运营理论的相关研究评述 | 第22-27页 |
2.1 协同管理框架 | 第22-24页 |
2.1.1 协同管理的基本内涵 | 第22页 |
2.1.2 协同学基本原理 | 第22页 |
2.1.3 协同运营体系的内涵、层次和管理模式 | 第22-24页 |
2.2 同运营体系的动因模型研究 | 第24-25页 |
2.2.1 行政推动力机制模型 | 第24页 |
2.2.2 技术创新推动-市场拉动综合机制 | 第24-25页 |
2.2.3 需求与资源关系模型 | 第25页 |
2.2.4 市场需求、快速响应-企业价值链利益最大化动因模型 | 第25页 |
2.3 协同管理技术 | 第25-27页 |
2.3.1 信息技术 | 第25-26页 |
2.3.2 大规模定制 | 第26页 |
2.3.3 项目管理技术 | 第26-27页 |
3 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原有运营体系的现状与问题根源 | 第27-37页 |
3.1 制冷产业发展现状 | 第27页 |
3.1.1 环保、节能技术创新企业成为行业主导 | 第27页 |
3.1.2 产业系统边界逐步开放 | 第27页 |
3.2 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现状 | 第27-28页 |
3.3 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的现有运营体系发展现状 | 第28-29页 |
3.3.1 组织结构 | 第28-29页 |
3.3.2 制造主流程 | 第29页 |
3.4 现有运营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29-34页 |
3.4.1 内部信息流转不畅成为阻碍发展的新问题 | 第29页 |
3.4.2 现有的信息化系统不能满足运营体系的要求 | 第29-30页 |
3.4.3 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过度不充分 | 第30-31页 |
3.4.4 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 第31页 |
3.4.5 内部职能协同度不够 | 第31-32页 |
3.4.6 在制造过程中,项目管理的缺失造成了诸多的问题 | 第32-34页 |
3.5 问题根源研究 | 第34-37页 |
3.5.1 企业缺乏统一的协同信息平台 | 第34页 |
3.5.2 企业内部职能的协同度不够 | 第34-35页 |
3.5.3 企业协同创新能力不足 | 第35-36页 |
3.5.4 企业没有有效的利用资源 | 第36-37页 |
4 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协同运营体系构建 | 第37-59页 |
4.1 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协同运营体系结构 | 第37-40页 |
4.1.1 协同运营体系结构和主要作用 | 第37-38页 |
4.1.2 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协同运营体系的目标 | 第38-39页 |
4.1.3 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协同运营的实施对象 | 第39页 |
4.1.4 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协同体系的组成和内涵 | 第39-40页 |
4.2 协同信息平台 | 第40-43页 |
4.2.1 协同信息平台的目的 | 第40页 |
4.2.2 协同信息平台的框架 | 第40-41页 |
4.2.3 打造统一数据管控体系 | 第41-42页 |
4.2.4 协同信息平台背景下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 第42-43页 |
4.3 协同创新体系 | 第43-46页 |
4.3.1 创新的过程控制机制建立 | 第43-44页 |
4.3.2 过程保障机制的建立 | 第44-45页 |
4.3.3 技术市场协同创新子系统的建立 | 第45-46页 |
4.4 职能协同体系 | 第46-52页 |
4.4.1 建立多层次的协同制造计划体系 | 第46-49页 |
4.4.2 构建多主体协同制造模式 | 第49-50页 |
4.4.3 构建协同供应链 | 第50-52页 |
4.5 资源协同体系 | 第52-57页 |
4.5.1 建立企业外向型资源协同体系 | 第52-54页 |
4.5.2 企业内部资源协同体系 | 第54-57页 |
4.5.3 内部资源协同方式 | 第57页 |
4.6 协同机制的构建 | 第57-59页 |
4.6.1 协同管理路径 | 第57-58页 |
4.6.2 协同机制 | 第58-59页 |
5 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协同运营体系的运用保障 | 第59-64页 |
5.1 协同运营体系的战略保障 | 第59-60页 |
5.2 协同体系实施的组织保障 | 第60-61页 |
5.3 多元化的激励机制 | 第61-63页 |
5.3.1 技术类人力资本激励 | 第61-62页 |
5.3.2 技能型人力资本激励 | 第62页 |
5.3.3 非技术类人力资本激励 | 第62-63页 |
5.4 企业文化保障 | 第63-6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1-73页 |
个人简历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