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7-10页 |
第一章我国刑事庭前会议制度概述 | 第10-16页 |
1.1 庭前会议的概念 | 第10-11页 |
1.2 庭前会议的目的 | 第11-13页 |
1.2.1 梳理案件的证据和争议 | 第12页 |
1.2.2 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 第12页 |
1.2.3 提高诉讼效率 | 第12-13页 |
1.3 庭前会议的价值 | 第13-16页 |
1.3.1 保障人权 | 第13-14页 |
1.3.2 维护司法公正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世界两大法系庭前准备制度有关规定 | 第16-22页 |
2.1 英美法系中有关庭前会议的内容 | 第16-18页 |
2.1.1 美国 | 第17页 |
2.1.2 英国 | 第17-18页 |
2.2 大陆法系中有关庭前会议的内容 | 第18-20页 |
2.2.1 日本 | 第18页 |
2.2.2 德国 | 第18-19页 |
2.2.3 台湾地区 | 第19页 |
2.2.4 法国 | 第19-20页 |
2.3 我国庭前会议的中国特色 | 第20-22页 |
2.3.1 我国庭前会议制度体现人民主权地位 | 第20页 |
2.3.2 我国庭前会议制度带有“类职权主义”色彩 | 第20-21页 |
2.3.3 我国庭前会议重在提高诉讼效率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我国庭前会议制度的现状 | 第22-33页 |
3.1 我国庭前会议制度确立的原因 | 第22-23页 |
3.2 学界有关庭前会议制度的争议 | 第23-33页 |
3.2.1 关于适用庭前会议的案件范围 | 第24-25页 |
3.2.2 庭前会议应如何召开 | 第25页 |
3.2.3 庭前会议召开采用何种模式 | 第25-26页 |
3.2.4 庭前会议的召集者应为何人 | 第26-27页 |
3.2.5 庭前会议主要解决程序问题 | 第27-28页 |
3.2.6 非法证据排除在庭前会议中应该如何适用 | 第28-29页 |
3.2.7 被告人是否参加庭前会议 | 第29-30页 |
3.2.8 庭前会议的效力如何 | 第30-31页 |
3.2.9 笔者个人提出的观点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关于我国的庭前会议制度建议方案 | 第33-39页 |
4.1 规定严格的程序,按程序召开庭前会议 | 第33-34页 |
4.2 相关人员严肃对待庭前会议 | 第34-37页 |
4.2.1 审判人员 | 第34页 |
4.2.2 公诉人员 | 第34-35页 |
4.2.3 侦查人员 | 第35-36页 |
4.2.4 辨护人 | 第36-37页 |
4.2.5 被告人 | 第37页 |
4.2.6 其他人员 | 第37页 |
4.3 加强庭前会议的结果的法律效力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