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主要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1.1.1 能源 | 第9页 |
1.1.2 能源素养培育 | 第9-10页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5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9-20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0-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第2章 小学生能源素养培育的国外情况及国内问题 | 第22-29页 |
2.1 国外小学生能源素养培育情况 | 第22-25页 |
2.1.1 完善能源教育立法 | 第22-23页 |
2.1.2 推进能源素养培育课程改革 | 第23-24页 |
2.1.3 成立能源素养培育组织机构 | 第24-25页 |
2.1.4 能源素养培育活动推广 | 第25页 |
2.2 我国小学生能源素养培育现存问题 | 第25-29页 |
2.2.1 我国台湾地区小学生能源素养培育 | 第25-26页 |
2.2.2 大陆地区能源素养环境的营造 | 第26-27页 |
2.2.3 我国大陆地区小学生能源素养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第3章 小学生能源素养培育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 | 第29-37页 |
3.1 马克思主义能源价值观 | 第29-33页 |
3.1.1 能源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 第30页 |
3.1.2 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思想 | 第30-31页 |
3.1.3 能源利用中注意环保思想 | 第31页 |
3.1.4 节约利用能源思想 | 第31-32页 |
3.1.5 能源的利用要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思想 | 第32页 |
3.1.6 能源利用的整体性的思想 | 第32-33页 |
3.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 第33-34页 |
3.3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 第34-37页 |
3.3.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34-36页 |
3.3.2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人文关怀 | 第36-37页 |
第4章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对我国小学生能源素养培育的启示 | 第37-49页 |
4.1 小学生能源素养培育的基本原则 | 第37-40页 |
4.1.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能源观为指导的教育原则 | 第37-38页 |
4.1.2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原则 | 第38页 |
4.1.3 坚持差异化原则 | 第38-39页 |
4.1.4 坚持终身性原则 | 第39页 |
4.1.5 发挥小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原则 | 第39页 |
4.1.6 坚持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第39-40页 |
4.2 小学生能源素养培育的主要内容 | 第40-45页 |
4.2.1 能源观教育 | 第40-43页 |
4.2.2 能源知识教育 | 第43-44页 |
4.2.3 能源行为教育 | 第44-45页 |
4.3 小学生能源素养培育的途径:多主体协同并进 | 第45-49页 |
4.3.1 国家对小学生能源素养培育的责任 | 第45-46页 |
4.3.2 社会对小学生能源素养培育的责任 | 第46-47页 |
4.3.3 学校对小学生能源素养培育的责任 | 第47页 |
4.3.4 家庭对小学生能源素养培育的责任 | 第47-48页 |
4.3.5 小学生能源素养自我培育的责任 | 第48-4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