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4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2章 PPP融资模式的理论概述 | 第16-21页 |
2.1 PPP融资模式概述 | 第16页 |
2.1.1PPP融资模式内涵 | 第16页 |
2.1.2PPP融资模式分类方法 | 第16页 |
2.2 PPP融资模式在基础建设应用的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2.2.1 公共选择理论 | 第16-17页 |
2.2.2 项目区分理论 | 第17页 |
2.2.3 可竞争市场理论 | 第17页 |
2.3 PPP融资模式的运作过程 | 第17-20页 |
2.3.1 PPP融资模式的主要参与方及其职责 | 第17-19页 |
2.3.2 PPP模式的项目运作流程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PPP融资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1-26页 |
3.1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PPP融资模式在探索中不断发展 | 第21-22页 |
3.1.1 试点阶段(1983年一1995年) | 第21页 |
3.1.2 推广试点阶段(1995年一1998年) | 第21页 |
3.1.3 固定投资回报的整顿阶段(1998年一2002年) | 第21-22页 |
3.1.4 PPP全面开放阶段(2002年至今) | 第22页 |
3.2 PPP融资模式在我国基础建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5页 |
3.2.1 法律法规保障不够完善 | 第22-23页 |
3.2.2 私营资本无法真正参与到项目 | 第23-24页 |
3.2.3 融资渠道方面不畅 | 第24-25页 |
3.2.4 定价和调价机制缺乏完善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4章 PPP融资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的风险分析 | 第26-33页 |
4.1 PPP模式下的风险管理状况 | 第26-28页 |
4.1.1 风险管理现实条件不足 | 第26-27页 |
4.1.2 风险管理意识较差 | 第27-28页 |
4.1.3 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落后 | 第28页 |
4.2 PPP融资模式下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 第28-29页 |
4.2.1 政治风险 | 第28页 |
4.2.2 经济风险 | 第28-29页 |
4.2.3 建造风险 | 第29页 |
4.2.4 运营风险 | 第29页 |
4.2.5 自然灾害风险 | 第29页 |
4.3 PPP融资模式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风险分担机制 | 第29-32页 |
4.3.1 风险分担机制的内涵解读 | 第29-30页 |
4.3.2 风险分担机制的作用分析 | 第30-31页 |
4.3.3 风险分担机制的系统设计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基础设施建设PPP融资模式的对策建议 | 第33-37页 |
5.1 法律法规制度完善 | 第33页 |
5.2 政府职能转变 | 第33-34页 |
5.3 创造条件打造多种融资模式 | 第34-35页 |
5.4 PPP融资项目多方满意的调价模式 | 第35页 |
5.5 强化人才培养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37-39页 |
6.1 结论 | 第37页 |
6.2 展望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附录A:C项目的2名项目负责人访谈 | 第43-44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4-45页 |